欢迎来到原中小学教育资源网!

周易与中国文化学习心得

易经 时间:2019-03-25 我要投稿
【www.datangwenhua.cn - 易经】

《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小编与读者分享关于学习心得,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周易与中国文化学习心得

《周易》堪称我国文化的源头,它的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选报这门课程之前,我对周易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唯一有概念的理解那就是直接把“周易”翻译成“算命”,基于对预知未来的好奇心理和对风水之说的一贯兴趣,我申请选修了这门通识课。

等到进入课堂,听到老师滔滔不绝地讲述它的博大精深,引领我开始走进周易精彩的世界后,我发现再单纯的把周易理解为算命,那实在是泯灭了它那历经数千年之沧桑,辉煌四海天下之灿烂。我惊异于其中蕴含的博大理念与浑然一体的庞大系统。总之,我是被它的魅力所吸引了,于是课后空余时间我又多出了一项新的爱好,了解周易,体会周易。

《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古人用它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反映当前现象,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然而这只是古人在未掌握科学方法之前所依托的一种手段,并不是真正的科学。虽然有些理解与科学相符,那是因为这个理解正好有科学合理性,但就不能因为说它是科学的,只能当它是一种文化。

毕竟是刚刚接触一段时日,我不可能一下子把那么深奥的学问了解得一清二楚,就简单的就我的理解谈谈我眼中的周易。

《周易》堪称我国文化的源头。它的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无论孔孟之道,老庄学说,还是《孙子兵法》,抑是或《黄帝内经》,无不和《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代大医孙思邈曾经说过:“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医。”《周易》在春秋战国时代得到进一步完善,是我国先人的集体创作,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易经》里的思想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使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事实也是如此。孔子就说过人们“日用而不知”。今天,我们都还会说道某某人阴阳怪气,某某人又变卦了,或者扭转乾坤,否极泰来之类的口语和成语,而这些词汇都是直接从《易经》里来的。

我看《周易》,虽然没有看懂什么,也感悟到了其中有些为人的道理。象书中第一卦,“乾”卦,乾为天,说的是君子要效仿天的美德以“自强不息”,这是告戒我们做任何事,都要自始至终,不要半途而废;还说‘潜龙勿用’是说万事不要强出头,能办的就办,能做的就做,不能做的千万不要去做,通俗的解释就是说,枪打出头鸟。包括古时候说皇上是“九五之尊”,这是对乾卦第五爻(发音:遥)的总结和概括,爻辞“飞龙在天”,所以用这个来形容皇上。 “坤”卦,坤为地,是要我们效仿大地的美德“厚德载物”。这是教我们做人要有博大和宽广的胸怀,做人不要斤斤计较;“恒”卦,孔子在《周易》的系辞中说“夫妻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授之以恒”,这是教我们知道,怎样做一对好夫妻,夫妻的形成,就要持之以“恒”;还有“否极泰来”这个成语,也是来自源于《周易》;《周易》里有“否卦”和“泰”卦。是说世间的事物“不能终否”,到了一定的程度,必然要往好的方面转化。“阴极必反,阳极必至”的道理,是告诉我们,任何事只要持之以恒,就有成功的希望。这也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事物的量变,必然要达到质的变化。对于做人或做事而言,都要掌握“度”的含义,万事都不要过“度”,过“度”后,一定要引起反方向的变化。 在《周易》这本书中,全书都在贯穿着一个“位”的概念。尤其是孔子为之作的系辞,对“位”的关系,有更多的阐述。主要是说天尊地卑,君有“君”位,臣有臣“位”。包括每一个卦,都有“位”的关系。虽说这是我们所批判的封建思想,但在今天的社会来说,每时每刻,无处不在的都有对“位”的要求。所说的做人要在“位”不越“位”,该说的要说,该做的要做,不该说的千

万不要胡说,不该做的千万不要去做,那样就会适得其反。这是我们做人和做事中很关键的一个环节。现在的企业都讲团队精神,假如做人能把握好“度”与“位”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能处理的很好,团队也一定会团结。 如果有人把《周易》单纯的看成算命的书,我认为就是大错特错了。不错,《周易》涉及了算命,但算命或预测,对于这本书来讲,它只是一个极小的方面。《周易》能位于我国的五经之首,一定有它的道理。

《周易》不仅是作为一本占卜书而存在,更重要的是作为一本提高人的修养,促成天人合一境界的书而存在。面对混沌的宇宙,面对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错综复杂的矛盾,我们人类该如何面对,认识,解决呢?《周易》首先提出它的中心思想,这个思想可以概括成为太极思想,既阴阳混合的宏观存在。矛盾永远无法彻底解决,但是我们可以维持一个宏观的平衡,“天人合一”不过就是太极中阴阳暂时平衡的和谐状态。

与此相对应,它重视生命的意义,通过对个体生命的提倡与维护,推广到提倡维护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他认为宇宙中的矛盾是恒久存在无法解决的,但是人可以通过自我的调整“内外兼修”来维系矛盾的平静和平衡。如何调整?《周易》给了人们一个榜样——“上善若水”。

这个观点在老子的《道德经》中有了更为详尽的阐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具体解释就是: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今天的人们要想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就要像水学习,修身厚德,处于众人之下,虚怀若谷,才能“海纳百川”;因为“与世无争”,所以“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也就能够“至柔者得天下”。所以,《易经系辞传》说:“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从这一点来讲,一个人道德仁义的境界也决定着他未来发展的极限。

总之,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精髓的易学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使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一脉相传,造就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在物质文明高速发展,而人们的精神世界却日益空虚浮躁的今天,《易经》为我们指明了修身的方向,也指明了成功的道路。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1122@qq.com,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热门文章
数据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