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和徐志摩都曾以他们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蜚声于二十年代中后期的文坛。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文体虽然不同,但在抒发情感,描绘意境,运用语言等方面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也许构成这些相同之处的原因可谓多多,但最主要的原因,一是他们的身份相同,即都为大学教授;二是因为他们又同处于一个特定的时代,就是自由与民主的信念受挫的时代。因此可以说,《荷塘月色》和《再别康桥》是一代知识分子同一心曲的不同方式的表现。这种同一的心曲,也是借助于一些相同的方式表达了出来。
一、情感的真切而细腻
《荷塘月色》历来被誉之为经典之作,作者以其生花妙笔绘出的是一幅清新淡雅的荷塘月色图,但透过这幅图画,我们分明触摸到的是作者的心非同寻常的跳动。作者徜徉于荷塘,沉迷于月色,正是他痛感于现实的无奈而难以自拔,转而通过那诗化的荷塘月色抒情表意。开篇的心里颇不宁静的点染,文中有关树上蝉声和水中蛙声的反衬: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以及篇末对采莲旧俗的赞美,无不透露出作者那孕含于心灵深处的幽幽的情思。
《再别康桥》一个别字,传达出的则是诗人与康桥诀别和为此而油然而生的凄婉。诗人注视着金柳的波光里的艳影,而那艳影的荡动,牵拽出的又是诗人绵绵的情愫。诗人感到了康桥下河水的柔,河底泥的软,河中青荇的油油的招摇,而这些又将诗人自己也同化了,诗人甘心做康河里的水草。在不得不默然别去时,也是轻轻的招手作别,挥一挥衣袖悄悄的走情感是何等的柔细而真纯,而这种缠绵不绝的心绪多少也折射出诗人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失望。
二、意境的艳美而凄婉
《荷塘月色》,将荷塘月色图分解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月色下的荷塘,一部分是荷塘上的月色。前者重点是写荷塘的种种景观,是以月色作为背景;后者是写月色的种种变化,是以荷塘作为背景的。作者以极为绮丽而纤柔的文字,勾画荷叶、月光、树木创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意境。
《再别康桥》则是把康桥喻为娇艳而柔媚的新娘,她倚于河边、潭上,倩影倒映,如光波里的彩虹。诗人甘愿在她的柔波里做一条水草,与之相伴。然而,无情的是现实,美人儿可望而不可即。梦里的艳影,沉了下去,无可追寻,只能沉默地别离:夏虫无语,生箫悄悄。如此境界,清雅、含蓄,缠绵而不腻,凄婉而不伤。而诗中想象寻梦的情形,创造出的欢欣的虚境,又平添了诗意曲折回荡的韵味。
三、语言的清新而优美
郁达夫曾说过: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要算他了。《荷塘月色》也正好明证了这一点。作者写荷叶,像亭亭舞女的裙;绘荷叶间的白花,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如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这些生动形象的比喻,无不给人一种清新之感。而那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一个画字凸现的月光的轻柔;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娜玲上奏出的名曲,文字之美,实在让人赞叹不已。
《再别康桥》同样注重了语言的锤炼,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做一条水草、不带走一片云彩,都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读来如饮醇酒,余味无穷;而那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前者色艳而不冗,后者情浓而不俗,无不让人感受一种恒久的美的力量。
当然,《荷塘月色》与《再别康桥》还有一些相似之处,比如手法的灵活,技巧的娴熟等等,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