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学习我国古代进步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思想。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实词:(名词)赋、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动词)谪、属、把;虚词:夫、斯、其、微、则、然则;词组:百废具兴、浩浩汤汤、气象万千、霪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虎啸猿啼、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一碧万顷、郁郁青青、皓月千里、心旷神怡、先忧后乐(先天下之忧百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5、理解句意:
得无异乎?(反问句)
吾谁与归?(变序句)
则有者矣。(长定语句)
其必曰乎。(表示揣测语气的陈述句)
【教学重点】
1、朗读和背诵全文。
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学法引导】
1、学习时,学生可在听课文范读录音、看岳阳楼胜景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本文语言凝练、形象而富有音乐美的特点。本文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不仅立意高远,而且文采斐然,句式于整齐中见变化,尤其便于朗读。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味,体会文章的特点,并在思想上受到教育。
2、倡导学生自读,教师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启发引导,对文章表现的深刻的思想内容的理解,可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完成。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江南有哪三大名楼?
师: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我带你们去看一下岳阳楼。
二、作者简介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究竟这水、这楼因这文而出名,还是范仲淹这《岳阳楼记》因这水、这楼出名,读完这篇千古传诵的名篇,你也许就不难判断了。
范仲淹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文学方面也相当有成就。人是环境的产物,下面是《宋史》里关于范仲淹的简略介绍,阅读完,也许对我们理解《岳阳楼记》的思想内容会有所帮助,请同学们先读一读。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淹不改其乐也。既仕(做官),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谗受贬,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副宰相)谪守邓州。勤政爱民,有政声,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思考:
1、范仲淹少年时为什么发愤苦读?
2、范仲淹论政事奋不顾身,力主改革,勤政爱民,他的思想基础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由此可见,一个人的行为取决于他的思想,一个高尚的行为取决于一颗高尚的灵魂、一个崇高的信念。《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文正。有《范文正公集》。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历代都作为散文名篇收入各种选本,它究竟有哪些独到之处使它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呢?这是我们在阅读这篇文章简介文体:记,是古代一种文体,(学生回答已学过的记)一般指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某物或某事有所感受,然后记下来的一种文体,因此,它可以写景状物如《小石潭记》《核舟记》,也可以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将写景状物与议论抒情结合起来就象《岳阳楼记》。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这一名篇,看一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又表达了怎样自己的志向的。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们登楼赋诗
三、掌握读音
谪守 zhé 属予作文 zhǔ
浩浩汤汤 shāng
淫雨霏霏 yín fēi
日星隐曜 yào
噫 yī
樯倾楫摧 qiáng jí
薄暮冥冥 míng
岸芷汀兰 zhǐ tīng
宠辱偕忘 chǒng xié
嗟 jiē
四、朗读、感受
教师范读或听录音,学生朗读,体味。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
五、指导自学
1、读懂文句:
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师提示重点词语与句子,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
2、思考:
⑴ 范仲淹写本文的缘由是什么?当时他和他的朋友滕子京的处境如何?
⑵ 找出本文中写景的句子,想一想它们所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在文章中分别起了怎样的作用?
⑶ 本文的中心句(文眼)在哪里?
六、课外作业
1、把关于范仲淹的资料抄在练习本上。
2、反复朗读,加深理解。
第二课时
(教读第1~4段)
一、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根据上一课布置的思考题提问。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不在答得完整,目的只在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以便有的放矢地教学。)
二、研习新课
1、教读第1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⑴ 要重点理解的词句:
越明年,越明年就是过了第二年,即进入了第三年讲(庆历六年)。
谪──封建社会官吏的降职或远调,也指把有罪的人遣戍远方,如发闾左適(同谪)戍渔阳九百人。
属──同嘱,通假字,属予作文以记之点明写作本文的缘由。
⑵ 思考与讨论:
首句中谪字点明了滕子京当时的处境。滕被谪以后心情不好,可作者偏偏在文章的一开头就点出这个谪字,这不是存心触痛老朋友吗?试联系整篇文章的意思想一想,作者这样写是否别有深意?
引导要点:从这个谪字看,滕子京正是一位如下文所说的迁客骚人,作者一开头就点明滕的处境,其实暗暗包含对老朋友的劝勉:你虽然身处逆境,但希望不要像一般的迁客骚人那样为个人的遭遇而悲叹,应该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时,作者自己在庆历五年也遭贬谪,这样写也暗寓与老朋友同处逆境、自勉勉人之意。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用意是很深的。《岳阳楼记》所以传诵千古,主要原因就在于它不是泛泛的记事写景之作,百是一篇有所寄托,立意高远的好文章。
2、教读第2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⑴ 要着重理解的词句:
夫──本文中几个夫都念(观夫、若夫、嗟夫)前两个夫有指示作用,相当于那;嗟夫,感叹声,亦作嗟乎。
然则──顺接连词。然则在这句中有承上连下的作用:(既然)洞庭湖是这样(气象万千),它北通巫峡,南到潇湘,降职外调的官吏和忧然失志的诗人大多会合在这里,那么他们看到这景色后产生的感情,能不因景色的变化而不同吗?
骚人──课本注解: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世也称诗人为骚人。但在某种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两者不能对换,如本文迁客骚人若换成迁客诗人就不恰当。因为《离骚》的作者屈原是一个遭到贬逐的诗人,所以骚人比诗人有时还多一层恍然失志的意思,本文中骚人与迁客相配比较合适。
得无异乎──得无本是一个表示测度的语气副词(如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但本句中得无是两个词,相当于现在说的能不。以诘问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
⑵ 思考与讨论:
① 这一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仔细体味,作者是用了哪些词语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引导要点:作者善于选取形象化的词语绘声绘形。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一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一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衔吞字连用,更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而且四字都是水旁,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连用两个数词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极有声势。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与广近义,但作者用横而不用广,因横字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朝晖夕阴的晖换成晴字,义通顺,但作者用晖而不用晴字,因为晖字具体,容易使读者联想到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景象。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
② 本节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应的关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它们找出来说明它们的关系或作用。
引导要点: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为下两段分别写洞庭湖上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的景象伏线。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既承接上文写景的句子,又引出下面两段文字,其中情异,是关键词,是全篇抒情、议论的基础。行文前顾后盼,文理绵密。
3、教读第3、4段,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⑴ 要重点理解的句子:
则有者矣是一长定语句。者指代览物之情。以第3段末句为例,从去国怀乡到感极而悲都是者的定语。第4段末句的结构相同。这两句可分别译为登上岳阳楼,就会产生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忧虑谗言,惧怕讥讽,满眼凄凉,感伤到极点而悲痛的心情了。就会产生一种心胸开朗,精神愉快,荣誉和屈辱一齐忘记,端着酒杯面对和风,充满了喜悦的心情了。
景──形声字,日形京声。景的本是日光。
锦鳞──鳞,指鱼,是借代(部分代整体),加上锦字的修饰,令人想见碧波清浅之中日光下彻、彩鳞闪烁的美丽景象。
浮光跃金──这句写月夜有风时湖面上的景色。浮和跃两个动词分别作名词光和金的定语,构成两个偏正短语。把湖面上浮动的月光比喻成跃动着的碎金,造成了一种动态美。
静影沉璧──这句写月夜无风时湖面上的景色。语法结构、修辞方法跟上句相同,不过它写的是静态美:静静的月影宛如沉在水底的白璧。跟上句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把──动词,持,握。把作介词是后起的用法(把门关上),或用在比较接近口语的诗词中(欲把西湖比西子)。
其喜洋洋──洋洋,众多或盛大貌,这里形容喜的样子。朗读时喜字后要稍顿一下。这句可译为:那喜悦真是达到了极点。
⑵ 思考与讨论:
① 本文写景的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愁苦之景则悲情毕现,写欢乐之景是喜气洋洋。写景取得这样的效果,奥秘在哪里呢?主要在于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细读这两段写景的部分,说说作者为表现悲喜两种不同的感,分别选取了哪些有特征的景物?又是怎样渲染气氛的?
引导要点:作者选择的景物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以第3段为例:雨是霪雨,风是阴风,浪是浊浪,时间是薄暮,所闻是虎啸和猿啼,无不是带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以霏霏怒号排空冥冥等词语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风高、恐怖凄惨的画面就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了。有些景物本来没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如日星山岳商旅樯楫等,但配以隐耀潜行不行倾摧等词语,就带上了浓重的愁苦色彩。
(第4段的特点与第3段相同,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体会。)
② 第3、4段除了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都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这个相同点外,两段在结构上也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先写景,后抒情,为情设景,缘景抒情;甚至连前后两个抒情句的表达方式也完全相同。试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把两个抒情句都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引导要点:这两个抒情句是文章思路发展的中心环节:前句迁客骚人登楼而悲,后句写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喜,联系上文看,是为了落实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联系下文看,是以迁客骚人随物而变的心情,衬托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从而引发出先忧后乐一段正论。如果把两个抒情句删去,文章思路中断,也破坏了文章的内在联系。
三、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教读第5段,总结)
一、检查作业
二、研习新课
教读第5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重点理解的词句:
先天下乎──这是一个略带测度语气的肯定句。注意:其在这里是代词,不是表示推测的副词。这一句是作者代古仁人回答。然则何时而乐耶?用乎这样测度的语气,显得委婉而得体。
2、思考与讨论:
这一段是学习的难点所在,教读应着重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可层层启发,设问:
⑴ 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概况,记了登楼所见的不同的景以及由景而生的不同的情。作为一篇记,写了这些也够了,但作者的本意却不在写景抒情,而在于由此引出一番振聋发聩的讨论来。本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笔锋突转,提出了一个古仁人之心来,并且指出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从这里开始看作者是怎样逐步深入地阐发他的思想的。请想一想: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提出: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化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⑵ 这样看来,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
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是为民生疾苦而忧心忡忡。
⑶ 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
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可见他们的或忧或乐完全是随天下人的或忧或乐而转移的。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古仁人之心。
⑷ 提问:文章最后一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
讨论并归纳: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阐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
⑸ 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任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这种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实际也许并不存在。联系第一课时介绍的有关作者的资料,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提示: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从他力主革除弊政、做官勤政爱民的行为看,确实不是徒托空言。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本来就不为个人的进退、荣辱而悲喜,虽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三、朗读全文
1、要求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进一步领会本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以及具有音乐感的语言特色。
2、背诵前要理解文章层次结构,这样有助于快速掌握文章内容,快速背诵。下面请同学们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
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由此发出一篇之意。
第二部分(2~4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1层(2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2层(3、4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3、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引导要点:首先是散文里具有整齐句式,如有很多四字句,有一些对偶、排比、错综手法,使文章既有气势又富于错综变化。要注意,真正好的散文都是跟不散相对称的。其次,在炼字上也很有特色,如衔远山,吞长江的衔和吞把客观事物写活了,把视觉跟感觉结合起来了。又如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的观字用得准确,因为观是集中目力看,用望,用视,用看,都不合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是千古传诵的警句名言,值得仔细体会。
四、小结
叙事、写景、抒情、议论。
问:根据前面的分析,课文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指名同学回答,教师按照板书内容总结:课文开头两段,用概括的语言交待了写作缘由,进而引出岳阳楼景色特点,及迁客骚人的不同观感,这是叙事。第3、4段,把岳阳楼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景物及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感情,用生动的语言表现出来,这是描写。最后,由感叹引出作者的见解,点明中心,这是议论。这几部分内容做到了首尾呼应,过渡自然,取材详略适当。由叙述引出写景,写景中蕴含着感情,富有感性色彩的描写又有力地衬托了下文的议论。这篇文章采取了叙事、写景同议论结合的写法。本文写作上的又一特点是寓情于景,景中见情。不难想象,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是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种气吞山河的自然体现或者是隐约的比喻。又如霪雨霏霏是忧谗畏讥的形象化,春和景明是其喜洋洋的象征法,都不难从美的境界、美的感受上去领会。名之,本文气势磅礴,语言形象、精炼而富于音乐性,是散文,也是散文诗,更是稀有的艺术珍品。
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本文写景的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感受。
五、比较分析
登岳阳楼
唐五代·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释
吴楚:指今江苏、浙江、湖南、湖北等鴅省一带。
简析
大历三年(768)春,杜甫由夔州出峡,因兵乱漂流在江陵、公安等地。这年冬天,杜甫从公安到了岳阳,这首诗就是登岳阳楼后所作。诗人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反映出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关心。全诗对仗工整用韵谨严,前后映衬,浑然一体。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诉,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这首五律,写出他遭受安史之乱后痛苦的心境,也描绘出岳阳楼的雄伟壮阔。1962年,为纪念他诞生1250周年,在岳阳楼下的山坡上,修建了一座怀甫亭,朱德同志为之题名。
问:本文与杜甫诗《登岳阳楼》都是以岳阳楼为题材的,它们的内容、结构有何异同?
提示:两篇都写了岳阳楼周围的景色,也都用了借景抒怀的方法。两篇的开头都交代写作原因:《登》是慕名登临而作,《记》是应约有感而发。两篇中间都是写景。《登》: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气魄宏大,意境广阔。《记》中的衔远山,吞长江也有着同样的气势。不过《记》在写阴雨、睛明景色时,情景相生;而《登》诗三联写自身经历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与次联写景没有直接联系,两篇最后都抒怀,但《记》是在与前文的悲喜之情对比中提出了先忧后乐的主张,显示了作者志趣的高远;《登》诗是由自己的遭遇联想到吐蕃入境,边境不宁,百姓遭战乱而流离。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同样于忧时伤乱中见其忧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所以,可以说范仲淹与杜甫这两位不同时代的人,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诗、文),大致相同的结构(述因──写景──抒怀),写同一对象(岳阳楼),表达了大致相同的思想境界(与民同忧乐)。
六、总结性练习
1、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阴风怒号( ) 薄( )暮冥冥
浩浩汤汤( ) 岸芷汀( )兰
郁郁青青( ) 宠辱偕( )忘
嗟夫( ) 属( )予作文以记之
2、下面译文中有几处译得不正确,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古仁人)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担忧,退处民间又为君主担忧,真是进朝做官也担忧,退处民间也担忧。然而他们什么时候才乐呢?他们必定会说忧在天下人之先,乐在天下人之后吧。
3、第3段的写景、抒情与第4段的写景、抒情是什么样的关系?这两段对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起了什么作用?
4、本文有两种对偶句,一种是两句相对,如北通巫峡对南极潇湘;一种是本句自对,如迁客对骚人。试从文章中各找出几组对偶句来,并说明它们是怎样构成对偶的。
七、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总结性练习参考答案】
1、(略)
2、有两处译得不正确:
⑴ 是进亦忧把是译成真是不对。是是代词,相当于这,可译为这(真是)。
⑵ 然则误译为然而,应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3、第3、4段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略)。
4、两句相对:
衔远山──吞长江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日星隐耀──山岳潜形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本句自对:
政通──人和 朝晖──夕阴
迁客──骚人 樯倾──楫摧
虎啸──猿啼 去国──怀乡
忧谗──畏讥 春和──景明
心旷──神怡 岸芷──汀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