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电影技术诞生那天起,西方电影艺术家就从未忽视对圣经题材的挖掘和艺术再现。早在无声电影时代,就有以圣经人物故事为题材的电影问世。近年来,不仅出现了大投资、大成本制作的圣经教学片,也出现了商业性、高票房、惹争议的圣经电影;个别导演出于自己的宗教信仰,热衷于圣经电影的执导和拍摄;面向成人的动画电影也收到良好的接受效果。电子特效技术为圣经题材的电影提供前所未有的视觉效果,为艺术家以全新的表现艺术和个性语言诠释圣经故事提供了便利。
一、对圣经文本空白的挖掘
摩西、力士参孙、大卫王、所罗门王等旧约英雄,耶稣、马利亚、保罗、约翰等新约人物,通常是艺术家要着力表现的人物(符合圣经原意的这类影片被教会称为“福音电影”)。虽然故事的线索围绕他们的生平展开,艺术再创作的成分也十分明显。基于个人宗教信仰和广布圣经思想的愿望共同构成的圣经“情结” 也是促使艺术家通过电影艺术挖掘圣经含义、再现圣经精神的主要原动力。西方电影艺术家利用电影艺术语言表现圣经重大事件和思想,综合了文学和历史研究成果及电影制作技术。然而,在当代人看来,圣经叙事虽然自成一体,但是依然存在某些叙事空白。这些空白为电影艺术家发挥艺术想象、展示艺术表现提供了空间。因此,或为了保持圣经叙事的完整,或为了贴近时代精神和观众的审美需求,或展示艺术家对圣经叙事的个性化解读,编剧和导演有时候会对圣经文本的叙事加以“改写”、“添加”、“演绎”。这些艺术加工包括情节的设计、角色的丰满、场面的渲染,基于电子技术的电影特技得到广泛应用,使得圣经题材的电影作品增添了视觉魅力。
象征性的圣经意象对电影意象设计可以起到独一无二的作用,尤其表现在“隐喻蒙太奇”的使用上。隐喻蒙太奇也称为“比喻蒙太奇”或“象征蒙太奇”。是指通过镜头和画面的连接,将不同的形象并列在一起,以便突出事物之间相同或相似的特征,促使观众联想,从而产生暗示、比拟、象征的作用,含蓄而形象地表示某种寓意或情感。例如十字架代表耶稣或基督教,电影中通常会借助十字架来表现人们从善或获得精神上的救赎。例如在美国电影《毁灭之路》(Road to Perditlon,2002)中,利用十字路口象征十字架,也象征主人公弃暗投明的决定。象征主义的西方电影中往往会借助道具、形象、片名、色彩和声音等因素来表现其精神内涵。例如美国电影《沉默的羔羊》(1991)中,“羔羊”在圣经里代表弱小者。
在无声电影时代,美国著名导演戴米尔(Cecll BDeMille,1881—1959)就执导了《十诫》(1923)和《万王之王》(1927)。《十诫》有两部分,前半部讲述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并接受上帝耶和华颁布十诫的故事,成为戴米尔1956年重拍彩色电影《十诫》的蓝本;后半部分讲述现代的道德寓言。《万王之王》讲述耶稣受难的故事,表现了耶稣的博大胸襟和慈爱之心。本片虽为无声电影,但决不影响其宏大的效果,看过后都会让人有一种心灵受到洗涤的感觉。
1949年,戴米尔执导了彩色故事片《参孙与大利拉》(samson and Delilah,又译《霸王妖姬》),标志着耗资巨大、场景奢华的彩色历史影片时代的开端。力士参孙的故事尽管只在《士师记》中的第13—16章中出现,然而结构完整、人物鲜明、情节曲折,包涵着爱恨交织的丰富情感,更有国仇家恨的历史背景,还有天人交感的神秘氛围,因而引发了许多艺术家的兴趣。《参孙与大利拉》片长130分钟。影片中最主要的不是演员,而是道具、服装和色彩。该片获得第23届奥斯卡(1950)最佳艺术指导奖(彩色片)、最佳服装设计奖(彩色片);另获得最佳摄影、最佳音乐、最佳效果三奖项提名。影片对于圣经的改编着眼于丰富人物并使情节更加连贯。比如对于参孙的第一个女人,片中增加了她在贪财的父亲的影响下,一直在另一个富有的追求者和穷人首领参孙之间首鼠两端,因而会重利忘义地投入他人的怀抱。编剧最大的创意在于赋予了大利拉更加鲜活的个性,将她的身份改作参孙的妻子的妹妹。大利拉一直暗恋着未来的姐夫,然而参孙辜负了她的一往情深,因此她由爱生恨。她要征服参孙,让他困轻视她的爱情付出屈辱的代价。参孙被捕后,大利拉请求非利士的沙仑王答应决不伤害参孙的身体。他们的确只剜去了他的双眼!目睹了参孙惨状的大利拉伤心欲绝,痛苦地向他忏悔。甚至在参孙报仇、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关键时刻,她不顾个人安危,深情地凝望着参孙,直至他和所有仇人一起被石块埋葬。她也以死殉情,了结她的爱和怨,实践她的诺言:l will kiss you with my dylng breath!(我要用我最后一口气来吻你)影片的成功在于刻画了美丽骄傲的大利拉对参孙又爱又恨的微妙情感。大利拉这个传统的恶毒妇人经编剧的妙手演绎,使观众脱开了简单的道德批评范式,能够思考广泛的人性弱点和爱的“温度和强度”:那种被无数次歌颂过的爱的力量,也有其负面作用,它既能造就人生,也能毁灭世界。
1956年,晚年的戴米尔重拍《十诫》(The Ten Com—mandments),由美国派拉蒙影视公司(Paramount)出品。影片改编自《出埃及记》,片长220分钟,精彩再现了以色列的民族英雄和立法者摩西充满传奇的大半生。影片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圣经里的史诗故事,也是一部人类坚持不懈的拼搏史、拓展史。由于加入了《出埃及记》文本所没有的情节,突出了亲情(摩西与生母、养母)、友情(摩西与约书亚)和爱情(摩西与西坡拉),还植入了服装、配饰、建筑、舞蹈等影视艺术元素,当然还有最惊奇的特效,精彩场景不断,因而是一部既具宗教意义又极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电影杰作。据说导演挑选了外貌和体格酷似米开朗基罗的摩西雕像的Theodore Roberts扮演摩西。神情威严、目光自信的摩西,把神杖指向波澜壮阔而望不到边际的红海,向上帝呼唤:霎时间,水体分开,两厢壁立,海底露出一条干涸的海床。另一个难忘的画面是摩西在西奈山上目睹耶和华神用灵动的火焰在石壁上书写“十诫”条文,令人叹为观止!在计算机技术尚不发达的上世纪50年代,如此高超的电影特技为这部电影赢得了第29届奥斯卡最佳效果金像奖,亦入围奥斯卡最佳音效、最佳剪辑、最佳服装设计、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指导、最佳影片各奖项提名,被美国国家电影保护局列为政府收藏作品,在影史上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地位。这部以圣经故事为题材的电影,经历了半个世纪的考验后,依旧是真正不朽的气势磅礴的经典之作。
二、对圣经的诠释方式
在西方的电影作品中,围绕圣经题材、反映圣经文化的电影主要有四类:
第一类是试图全面诠释圣经、以传布宗教为目的的圣经教学片,主要面向西方(教内)观众。例如由欧洲多家著名电影机构联合制作,德国贝塔电影公司出品的13集《圣经》系列故事片。这些电影作品绝大部分基本上忠实于圣经文本的叙事,场面简单,道具单纯,长于写实性,教义性强,宗教味浓。然而,由于影片忠实圣经的历史背景,着重再现圣经的历史脉络,围绕圣经著名人物展开故事情节,而且着力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因而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
该系列影片基本都实景拍摄,从场景到道具,从主要人物的造型到群众演员的一举一动,都经过了精心的推敲,从而真实再现了这些流传千年、启迪了数代人的古老事迹。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观众如同身临其境,来到几千年前迦南的荒野,踏上古犹太王国的域池街道,看到极具象征性的亚当后代的羊群和牧羊人的手杖,目睹不可一世的古罗马军队呼啸而来。那些曾经止于字里行间的圣经人物形象不再单薄,而是人性自主、血肉丰满。观众被一步步吸引着,同他们一起经历他们命运中的喜怒哀乐。观众在重温经典的同时产生新的感悟,获得新的启迪。
这些影片中也有个别地方不拘于圣经文本的演绎方式,却能恰当、巧妙地叙述圣经故事。例如《创世纪的故事》设计了一位给围坐的孙子讲故事的老人,他用浅显的句式和平缓的语气将创世纪中的几个故事娓娓道来。又如在《耶稣的故事》中,影片大胆地将“撒旦”这一角色塑造成一个身着现代黑色西装、面上挂着诡异而邪恶微笑的男子,并且让他在时空中穿梭,甚至出现20世纪,现代社会的战争、贫穷、饥饿和迷惘、犯罪的景象,更加衬托出撒旦的邪恶,立刻将古老的耶稣故事同我们所处的时代联系起来,叫观众刹那间从旁观者变成了当事人。这样一来,观众看到的不是一个个单纯的圣经故事荧幕版,也不是一团团燃烧在古老岁月中的隔岸之火,而是一部浓缩了的人类成长的生命历程。
此外,圣经故事教学片系列通过错落生动的情节和演员的表演,以高超的艺术手法刻画了诸多重要的圣经人物形象,赋予了这些传统人物更丰富的精神内涵。例如《耶稣的故事》塑造的耶稣形象具有前所未有的震撼力,不同文化背景和信仰的观众都能通过影片对耶稣的仁爱和慷慨产生由衷的敬意。尤其在结尾处,耶稣以人们心目中所能想象到的最圣洁的形象复活,至此故事本应当完满结束,然而,画面中令人惊喜和震撼地出现了身着现代服装的耶稣,只见他笑容满面,阔步行走在现代都市的街道上,现代观众与耶稣传说的心理距离因此而拉近,传统的耶稣故事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与现代人的思想产生了新的碰撞。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影片对圣经女性形象作出了令人回味的演绎和描绘。如《以斯帖的故事》中的以斯帖;《所罗门的故事》里着重刻画了充满智慧而有远见卓识的示巴女王等形象。
第二类是对圣经中故事情节突出的叙事略加演绎的史诗性艺术片,具有商业片性质,主要面向教会以外的观众。例如无声电影《万王之王》、彩色电影《十诫》《与王一夜》《耶稣受难记》《耶稣诞生记》。这类影片故事取材于《圣经》,但并不局限于已有的圣经文本叙事,而是对其进行适当的演绎和艺术加工,使其情节更连贯,故事更精彩,影片的场面比较壮观,人物刻画比较细腻。一些影片用一定篇幅演绎圣经故事情节,如美国影片《大卫王》(King David,1985)在教内流传甚广却与圣经叙事出入不小,甚至是“反圣经”的。扫罗被刻画成为一个殉难者,一个悲剧性的英雄人物。圣经的记载中,大卫与歌利亚争战时已经不是小孩子,但电影中的大卫还只是个小不点儿。大卫迎接约柜时,在电影中是赤身舞蹈,这不但不合圣经,而且是对圣经的一种亵渎:因为当时只有迦南人拜他们的假神时才是赤身舞蹈。另一部美国电影《所罗门王》(1958)中,所罗门在御敌时使用盾牌的反光击败了敌人,这样的细节是圣经里是没有的。另外,圣经里仅有只字片语提及示巴女王拜见所罗门,影片却对两人的恋情大加渲染。
第三类是集圣经纪实、考古成果和现代探索于一体的圣经专题片,如2005年英国推出的《BBC圣经之谜全系典藏版》,除了《圣杯传说》,直接涉及圣经的有五种:《耶稣的神迹》《圣经之谜》《上帝之子》《圣徒保罗》《诺亚与大洪水》。
第四类是对圣经故事情节或思想加以颠覆的作品,纯粹商业片性质,面向大众。这类电影往往基于有限的圣经故事线索,借助现代人的推理甚至想象,时代气息强烈,触及某种宗教机密或阴谋,似有质疑信仰、颠覆教义的味道,对传统宗教信仰构成挑战。例如改编自尼科斯卡赞察斯基的同名小说、由马丁(Martm Scorsese)执导的《基督最后的诱惑》,堪称历史上最具争议的宗教电影。耶稣慈爱的形象被彻底颠覆,被塑造成一个拥有情欲的凡人。他怯弱犹疑,喜欢幻想,容易被错误诱惑,甚至像普通人一样娶妻生子。叛徒犹大则摇身变为忍辱负重的圣人。另一部是根据美国作家丹·布朗同名小说改编,集侦探、惊悚和阴谋论等多种风格于一身的《达芬奇密码》(2006),把与耶稣有关联的女性人物抹大拉的玛利亚(Mary Magdalene)以及基督教关于圣杯的传说加以想象性演绎,不少批评者指出内有极多歪曲事实和捏造之处。然而,正是这一点成为吸引大批非信徒观众的一个重要因素。再如美国影片《超级明星耶稣》(1973;1994年有话剧版)虚构出耶稣和抹大拉的玛利亚的一段恋情,主题曲Jesus,how shall love you也是戏谑性的。改编自一位东正教神父作品的美国电影《基督最后的试探》(1988)中,基督幻想着从十字架下来,然后跑到一个偏远的地方,与抹大拉的玛利亚结婚、生子。如此添加的浪漫情节,成了该片被教内斥为“毒草”的铁证。
电影画面中适时出现《圣经》书影、圣经引文或暗示,为剧情增添神秘色彩,或平添浪漫色彩,这成为西方电影艺术一大看点。带有圣经“影子”或暗含圣经线索的西方电影作品确实不在少数,对于这类电影,如果不具备一定的圣经知识或宗教背景,很难深刻理解影片中的典型宗教意象、布景设计和主题含义。如米高梅公司出品的《宾虚》(Ben—Hur,1959)后半部分着意再现了基督受难的过程。意大利、美国合拍的《美国往事》(1984)中的犹太裔少年“面条”为自己心仪的少女朗诵《雅歌》诗句。十年后,找到少年时代恋慕的这位跳舞女孩儿的他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又借脉雅歌》中新郎赞美新娘的那一段表达自己的爱情:
王女啊,你的脚在鞋中何其美好!
你的大腿圆润,好像美玉,
是巧匠的手做成的。
最后还加了一句:“没有人像我如此爱你!”
虽然主人公对《雅歌》这两段表达爱情的语句做了加工和发挥,不过引用经典《雅歌》语句调情,以显示主人公的文化底蕴,增强其魅力,从而淡化了该影片的黑帮性质,并为其增加了一抹淡淡的纯情色彩。
美国电影《肖申克的救赎》(1994)中的主人公安迪偷偷放置挖墙用的锤子的《圣经》章节是《出埃及记》。改编自上世纪60—70年代的同名电视连续剧的《碟中谍—1》(1996)中盖着芝加哥爵克饭店印章的《圣经》,成了重要的道具,反面人物吉姆把《约伯记》第3章14节作为联络暗号。
英国电影《保持缄默》(2006)中,生活毫无趣味的牧师沃尔特·古德菲勒偶然看见衣着暴露、正在梳妆的妻子,情不自禁地朗诵起《雅歌》里的诗句。一次,牧师独自深情地读起《雅歌》,这些来自《雅歌》的爱情诗句恰如一篇《雅歌》的浓缩版。头两句是“愿你用嘴唇亲吻我,你的爱情比美酒更香甜。”平日里对教会事务兢兢业业、不关爱妻子的牧师最终从《雅歌》的男女情爱中领悟到自己应该享受的夫妻之爱。这里,《雅歌》的宗教性质已经淡化,而成为歌颂爱情、使爱情神圣化的方式。借助影片的主题,《雅歌》的经典性和恒久的艺术价值得以在现代社会彰显,而影片借助《雅歌》的语言魅力获得了人文主义思想的胜利。
再以美国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为例。这部电影并非取材于圣经,但其“希望”和“自赎”主题与圣经思想密切相关,甚至与《出埃及记》存在契合。主要人物有:年轻的银行家安迪(被陷害入狱19年;为监狱罪犯扫盲,为典狱长记录黑账);因失手杀人被判终身监禁的摩根·费曼;黑心的典狱长诺顿;从事私下交易的狱警郝德。典型意象有:灰色高墙、美女图画、《费加罗的婚礼》音乐、橡树。《肖申克的救赎》与《出埃及记》在大节上的契台,不是无意之得,而是精心设计,容易同西方人心理上的文化积淀引起共鸣。主要表现在:
其一,安迪刚入狱,伪基督徒典狱长从黑暗中出现,说道:“不准亵渎神,不准乱呼上主之名。”他的办公室里贴着“主的审判即将来临”,由此点明“救赎”的主题。
其二,安迪偷偷放置挖墙用的锤子的《圣经》章节是Exodus(《出埃及记》),记述了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求解放、获自由的历程。影片的这一设计暗示主人公千方百计摆脱羁绊、重获自由的决心和行动。
其三,安迪的经历与摩西有相似之处。摩西的流浪是神的安排,在流浪中洗涤了罪恶,获得重生;安迪爬出500米排污管道,瑞德说他是“洗涤罪恶、驶向彼岸”。
圣经题材对于西方电影艺术家的吸引力,不仅在于这部文化大书的恢宏和深邃,更在于它刻画各色人物关系、展示复杂人性的细腻笔触。圣经文本和圣经考古成果、相关史书记载和圣经诠释传统,为艺术家创作和执导圣经题材的电影作品提供了圣经叙事的基础。艺术家对圣经题材的诠释,借助现代电影技术手段和个性化的视角和电影语言,为不同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的观众展示出来,这些电影艺术作品不仅让观众得到了视觉享受,丰富了感情生活,同时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圣经思想,认真思考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对于圣经电影艺术的追求还会促进历史学、文化学、民族志、考古学等多学科的发展。当然,作为西方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圣经》已经成了西方人基因的一部分。以圣经故事为题材的西方电影艺术体现的,多是经典的圣经思想和西方的主导价值观。对此,我们必须加以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