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原中小学教育资源网!

关于《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沁园春 时间:2019-03-25 我要投稿
【www.datangwenhua.cn - 沁园春】

  【教学内容】

本课内容在教材第2~5页。《沁园春·雪》是毛主席的代表作之一,体现了他作为一代伟人的豪迈情怀和不凡气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学习词的相关知识,了解词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

⑵ 能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注意重音及停顿。

⑶ 体会诗词语言的凝练、准确和诗化形象的丰富内涵。

⑷ 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能够在写作中运用想象和联想。

2、过程与方法:

⑴ 学生结合文中的注释,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内容。

⑵ 老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活动,根据词的内容,发挥想象,以小组为单位,描绘出诗人笔下的北国风雪图。

⑶ 设计问题,结合学生绘出的图画进行串讲,引导学生体会本阕词的壮美意境和诗人的豪迈情怀。

⑷ 结合几首描绘雪景的诗词,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加深对本阕词主题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 学生能够感受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以及他作为革命领袖,挥斥方遒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⑵ 学生能够恰当、客观地认识诗人对历代帝王的评论,教师引导学生树立客观的功过观和正确的历史观。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1、重点:

⑴ 学会词的朗诵方法,掌握正确的停顿,能够找出诗歌的重音。

⑵ 体会诗歌语言的凝练,理解诗化形象的内涵。

⑶ 领会词的意境美和音韵美。

2、难点:

⑴ 理解封、飘、望、舞、驰、惜等动词和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

⑵ 理解诗人对历史人物的评鉴,体会他豪迈的伟人情怀,并树立正确的历史人物观。

3、教学突破:

⑴ 运用语言和画笔,在音乐的陪伴下,师生共同描绘诗人笔下的北国风雪图。

⑵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诗画结合,感受诗人由近及远、借景怀古、实虚结合的写作技巧。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⑴ 第一课时前,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提出预习内容和要求;查找关于长征的图片、音像等资料,如课文的朗读带、《长征组歌》的录影带或者毛泽东主席在长征途中的故事等。

⑵ 第二课时前,搜集一些以雪为内容的诗词,如柳宗元的《江雪》、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与本词进行风格上的比较。

2、学生准备:

⑴ 第一课时前,尝试有感情、有节奏地阅读这首词,标示出重读的字词,摘抄描写雪景的句子;能够主动查找并了解本首词的写作背景;四到五人为一组,尝试根据诗词内容,绘制一幅北国风雪图。

⑵ 第二课时前,摘抄一些毛主席诗词,如《沁园春·长沙》,能够尝试背诵一到两首,体会毛主席诗词的风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交流预习心得,导入新课

1、结合本地的气候特征,引导学生展开对雪景的描绘。

2、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不同的时代环境,会赋予雪景不同的特点,结合历史背景,导入新课。

3、播放《沁园春·雪》的朗读带,或者自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注意字音(如汗、俱)、停顿、重音和朗读的技巧。

4、给学生两三分钟时间默读体会。

1、畅所欲言,想象大地披白、青松傲雪、堆雪人、打雪仗等景象。

2、结合自己摘抄的描写雪景的诗句,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体会意境。

3、在听的过程中,纠正字音,划出停顿和重音,初步体会词的感情。

4、在心中默读,体会词的意境和音律。 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1、让学生说出上阕中的动词和它们所描绘的景物,学生回答后及时补充和纠正。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示范分析封、飘、失所描绘出的北国雪景,重点比较望与看字的区别,暗示诗人登高望远的观察角度,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其它动词描绘的视觉景象。

3、补充讲解:舞,起舞、飞舞,形容披雪的群山似银蛇逶迤曲折;驰,奔驰、奔跑,形容白雪覆盖的丘陵如巨象奔驰,并提问:山舞银蛇与原驰蜡象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分析:晴日映照下的雪景,红色与白色交相辉映,巨大的反差给读者以视觉上的震撼;诗人又把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的壮美景象,比做红装素裹的少女,更是想象奇特,比喻确切,并提问学生欲与天公试比高中欲字的用法。

5、总结诗词写景语言的凝练生动,引导学生通过近景和远景的推移、实景和虚景的交错,发现诗人思维的跳跃和连贯。

1、回答问题:有封、飘、望、失、舞、驰、比、看等,分别描绘了长城,黄河,群山,高原和晴日的雪景。

2、根据教师示范的方法,分析词语的用法。失描绘出黄河结冰的壮观景象,舞和驰运用拟物、比喻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生动描绘出群山高原在白雪的覆盖下一望无垠、连绵起伏的壮丽景色,富于生命力。同学问交流阅读体会,补充答案。

3、通过教师讲解,体会诗歌语言的准确、凝练,并回答:山舞银蛇和原驰蜡象运用了比喻、拟物、拟人和对偶的修辞手法。

4、讨论回答:欲字把山、原拟人化了,生动地写出了它们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昂扬奋发的气概。能够根据教师的提示,感受诗歌形象的诗化特征,理解诗人借试比高抒发内心的豪迈之情。

5、通过概括词中出现的景物,把握诗人的写景脉络,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三、组织活动。绘制北国风雪图

1、组织学生分小组,根据对词的分析和理解,修改已绘制的图画。

2、结合图画,指导学生感受白雪与晴日的红白色调撞击,理解妖娆的内涵。

3、引导学生发现,长城和黄河并非真实地出现在诗人眼前,诗中的许多景色是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勾勒出来的壮丽图景。

1、小组进行活动,总结组内同学对上阕词意境的理解,修改图画。

2、结合图画,选举小组代表,口头描绘词中的景象,尝试总结诗词表现的意境美。

3、通过阅读和教师提示,发现诗中的许多景色是虚实结合,体会到诗人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尝试掌握这种写作手法,锻炼思维,将其运用到写作训练中。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诵读上阕词,复习已学内容,进入下阕词的学习

1、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和点名朗读等方式,读出词的音律,回顾上节课的学习过程。

2、提问学生是否了解下阕词中所列举的历代帝王。学生回答完后,可视回答情况给予补充。

1、认真配合教师,在读的过程中,温习上阕词的知识点,并感受下阕词的意境。

2、畅所欲言,可以结合历史知识和平时的阅读积累回答教师的问题。

二、组织学生讨论,分析下阕词

1、提问:通过诵读全词,你发现上阕词和下阕词就内容而言最大的区别在何处?

2、提问:描写景物和评点历史人物是不相关的内容,诗人是如何将它们联系起来的?

3、总结:这句话前一句承上,后一句启下,由景物自然过渡到历史人物,跨越时空,表现了诗人的大气豪迈和坚定信念。

4、提问:诗人对历代帝王、无数英雄是什么态度?你是如何知道的?

5、组织学生讨论,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并提示学生,作者曾自注: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但是从文本出发,即根据这首词的内容和语境加以体会和分析,就会认识到,这首词是以作者本人为抒情主人公的,末三句主要是作者自指。 1、回答:最大的区别在于,上阕词是写景抒情,下阕词是评点历史人物表达观点。

2、回答:是通过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连接起来的。

3、结合教师的分析,谈论、体会诗人是如何把写景和抒情结合到一起,自然过渡到对历史人物的评点的。

4、经过讨论和交流回答:诗人对他们是惋惜、感叹的态度,惜、略输、稍逊、只识等词语都反映了诗人的态度。

5、讨论,认识到这三句话是全词主旨所在,抒发了作者作为一代伟人的政治抱负和自信。

三、教给学生比较阅读的方法,总结全诗

列举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引导学生从内容、语言和主题三个方面比较阅读这两首同是描写雪景、借景抒情的诗歌,这种比较讨论没有固定答案,关键在于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

1、分组讨论,主动探究两首诗词的区别:从意境创设、语言风格和主题思想三个方面加以理解,各抒己见。

2、总结全词,并告诉学生诗、乐、画一体的诗歌学习思路和我国诗言志的诗歌传统。

3、在小组内交流学习心得,共同分享学习经验和收获。 四、本课总结

这是一首主旨鲜明、气势恢弘、意境壮美的词。通过这首词的学习和背诵,学生基本能够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和诗、乐、画一体的学习思路。教师在讲解和引导的过程中应当与学生一样,始终处在鉴赏者的角度,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各抒己见,畅谈自己对词的感受和体验。诗歌语言的分析是零散而琐碎的,抓住重点词语,是解读这首词的关键。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1122@qq.com,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热门文章
数据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