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莫言先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莫言”热骤起,这很符合中国人画上添景的追星性格,也是无可非议的。
就莫言的作品本身而言,早期的《红高粱家族》、《丰*肥臀》等等,我都仔细阅读过。当年《红高粱》电影在西柏林拿回“金熊奖”,做为普通的中国老百姓,我也很是开心了一回。在老家县城的电影院售票口排了一晚上的队,才买到一张无座的站票,总算一睹了《红高粱》的风采。当然,这与当时的文化生活匮乏有着根本的关系,但是就《红高粱》本身的魅力而言是不可否定。作为一个作家,作品能如此广泛的被社会接受和关注,也是对作品本身价值的肯定。
莫言获奖以后,在国内也引起巨大争议,有人就拿年轻人不知道莫言是谁说事。我觉得如此的说法幼稚而且牵强。年轻人不思进取,不求上进,整天沉溺于网络游戏,他们不知道的人和事情多了去了。更何况,诺贝尔文学奖每年发一次,我就不相信所有的获奖者,中国的年轻人都知道是谁?
中国人永远都有一种醋坛子心里做粹,没有中国人拿诺贝尔文学奖,心里倍感失落。痛苦得呼天喝地,对国内的作家一棒子打死,也动不动拿得不了诺奖说事。人就是这么个奇怪动物,试想:这么多年以来,有哪一个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像莫言一样在中国饱受争议?
当然争议的过程也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大凡声名显赫的作家都是饱受争议的。世界名著《红与黑》作者司汤达(斯丹达尔),当时在法国就饱受争议,同时代的作家你像巴尔扎克等都不认为司汤达是个作家,但这丝毫没有影响《红与黑》在世界各国读者心目中的地位。
在文学创作里头,批评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批评是什么?就是吃饱饭没事专门给作品说三道四的专家,就叫文艺评论家。
《红高粱》当年在国内公映以后,也被骂得一无是处。有的人说莫言是拿中国农民的无知野蛮,让外国人看,丢中国人的脸。更有调侃者说红《红高粱》是“酒坛子里撒尿哩,高粱地里胡闹哩”。这些都是偏执的一己之言,丝毫没有改变《红高粱》的光辉。
有人评价说,莫言不是中国最好的作家。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好与不好的界限很难区分,仅凭一个文学奖项界定,这对中国所有的作家来说是不公平的。
查建英说,莫言的语言没有节制,故事情节凶残暴力色情,她自己无法接受。徐子东说贾*凹的语言更加凝练精美,其乡土文学作品也是可圈可点的。他们的评判都没有错,也能代表一大部分人的观点。
网络上说中国年轻人喜欢村上春树,而日本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早就预言莫言比村上春树更容易获得诺贝尔奖。事实证明大江健三郎的预言,并非空穴来风。
前文化部长,著名作家王蒙,对莫言的获奖进行了理性的分析。他说早几年就知道,莫言获奖是迟早的事情,也是众望所归。王蒙从诺奖的评委,到那些汉学家的背景,一一作了分析,他认为莫言获奖与翻译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莫言的语言风格更适合汉学家的翻译和评委的阅读,这些原因都是客观存在的。外国的汉学家把一部优秀的中国作品翻译得面目全非的时候,并不鲜见。
我要说的是莫言获奖了,他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打开了一扇窗口。这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虽说莫言代表不了中国文学的全部,但是毋庸置疑,他是中国文学的一部分。理性的批评,善意的对待,也是文学批评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再著名的作家也是人,是人就会优缺点。由于自身的经历,学识,对事物的认知程度的局限性。再脍炙人口的作品,也有其糟粕的一面。这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最主要的一个原因。
至于有人质疑莫言抄写了一遍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我觉得这对莫言本身的创作没有太大的关系。中国四十岁以上的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应该人人知道《讲话》,也都用心地阅读过,抄写一遍也不是个什么过错。讲话提倡广大文艺创作者要到火热的生活中去,要到最基层去,要为劳苦大众服务。明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指导方针。虽然有些东西有当时时代的烙印,但是拿这件事情和莫言说事。我觉得未免心胸狭窄,其动机让人质疑。因为一个人在年少的时候,学习都是偏颇的,囫囵吞枣的。因为他就根本不知道什么东西对自己有用,什么东西对自己没用。几十年以后,你再说他读的什么书,抄写的什么东西不对,这就是典型的吹毛求疵。
莫言获奖之所以饱受争议,是因为中国获奖的作家太少。世界对中国,中国自己对中国都没有一个清楚全面的认识。
莫言获奖以后,马悦然在香港爆料,说山东作协某位文化官员写信贿赂他,要马先生帮忙。如果让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奖金全部归马悦然,他只要获奖证书。以马老的声望和品性,不会是信口开河,写这个信的应该确有其人其事。
要说莫言获得诺奖,给中国乃至给山东人民争光的话。那么山东这个文化官员的贿赂信,应该给山东乃至整个中国人民蒙羞。这样的官员,不学无术,贿赂都搞到诺奖评委会去了。中纪委,反贪局还不找他,更待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