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
季羡林
①老舍先生含冤逝世已经二十多年了。在这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我经常想到他,想到的次数远远超过我认识他以后直至他逝世的三十多年。每次想到他,我都悲从中来。我悲的是中国失去一个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正直的大作家,我自己失去一位从年龄上来看算是师辈的和蔼可亲的老友。
②我认识老舍先生完全出于一个偶然的机会。三十年代初,我离开了高中,到清华大学来念书。当时老舍先生正在济南齐鲁大学教书。济南是我的老家,每年暑假,我都回去。李长之是济南人,他是我的惟一的一个小学、中学、大学“三连贯”的同学。有一年暑假,他告诉我,他要在家里请老舍先生吃饭,要我作陪。在旧社会,大学教授架子一般都非常大,他们与大学生之间宛然是两个阶级。要我陪大学教授吃饭,我真有点受宠若惊。及至见到老舍先生,他却全然不是我心目中的那种大学教授。他谈吐自然,蔼然可亲,一点架子也没有,特别是他那一口地道的京腔,铿锵有致,听他说话,简直就像是听音乐,是一种享受。从那以后,我们就算是认识了。
③在以后的日子里,偶尔会听到老舍的名字,而第二次见面距第一次见面已经有二十多年了。
④我现在已经记不清楚我们重逢时的情景,但是我却清晰地记得起五十年代初期召开的一次汉语规范化会议时的情景。当时语言学界的知名人士,以及曲艺界的名人,都被邀请参加。
⑤有一天中午,老舍先生忽然建议,要请大家吃一顿地道的北京饭。大家都知道,老舍先生是地道的北京人,他讲的地道的北京饭一定会是非常地道的,都欣然答应。老舍先生对北京人民生活之熟悉,是众所周知的。有人戏称他为“北京土地”。他结交的朋友,三教九流都有。他能一个人坐在大酒缸旁,同洋车夫、旧警察等旧社会的“下等人”,开怀畅饮,亲密无间,宛如亲朋旧友,谁也感觉不到他是大作家、名教授、留洋的学士。能做到这一步的,并世作家中没有第二人。这样一位老北京想请大家吃北京饭,大家的兴致哪能不高涨起来呢?商议的结果是到西四砂锅居去吃白水煮肉,当然是老舍先生做东。他同饭馆的经理一直到小伙计都是好朋友,因此饭菜极佳,服务周到。大家尽兴地饱餐了一顿。虽然是一顿简单的饭,然而却令人毕生难忘。当时参加宴会今天还健在的叶圣陶、吕叔湘两位先生大概还都记得这一顿饭吧。
⑥还有一件小事,也必须在这里提一提。忘记了是哪一年了,反正我还住在城里翠花胡同没有搬出城外。有一天,我到东安市场北门对门的一家著名的理发馆里去理发,猛然瞥见老舍先生也在那里,正躺在椅子上,下巴上白糊糊的一团肥皂泡沫,正让理发师刮脸。这不是谈话的好时机,只寒暄了几句,就什么也不说了。等我坐在椅子上时,从镜子里看到他跟我打招呼,告别,看到他的身影走出门去。我理完发要付钱时,理发师说:老舍先生已经替我付过了。这样芝麻绿豆的小事殊不足以见老舍先生的精神;但是,难道也不足以见他这种细心体贴人的心情吗?
⑦老舍先生的道德文章,光如日月,巍如山斗,用不着我来细加评论,我也没有那个能力。我现在写的都是一些小事。然而小中见大,于琐细中见精神,于平凡中见伟大,豹窥一斑,鼎尝一脔,不也能反映出老舍先生整个人格的一个缩影吗?
[注:脔:切成小块的肉。]
(选文有删改)
【问题】
15.作者回忆了与老舍先生交往的几件事,老舍先生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阅读文章,填写表格。(4分)
16.文中划线句,作者连用了四个“地道”,请你写出作者这样写的用意。(4分)
17.文章是如何表现老舍的“于琐细中见精神,于平凡中见伟大”的人格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不超过150个字)(7分)
【参考答案】
15.要点:①谈吐自然,蔼然可亲没有架子,地道北京腔,好听
②老舍先生请大家吃一顿地道的北京饭
③我去理发时,碰见老舍先生,是他替我付了钱
④细心体贴(共4分。每点1分)
16.要点:突出表明老舍先生具有老北京人和蔼、亲切、质朴的性格特点,能与老百姓打成一片、没架子(1分),又熟悉北京生活、热爱北京的特点。(1分)为后文写老舍热心质朴的特点的做铺垫(1分),交代那顿饭让我难忘的原因。(1分)
17.示例:作者选取与老舍先生交往的几件小事:陪他吃饭、他请大家吃饭、为我交理发钱等生活中细琐平凡的小事,(1分)记述老舍与普通百姓交往的真诚,正面写出老舍没有教授架子,和蔼可亲,热情、质朴、细心体贴他人的性格,(2分)通过饭店伙计的服务及吃客们的尽兴侧面衬托他的这种性格,(1分)表现了我对老舍先生的喜爱、敬仰、怀念之情。(2分)表达通顺(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