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耳顺”之年,细细拜读了“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所著的《季羡林谈人生》一书,自觉受益匪浅。他用平白朴素的语言,谈论了人生无法回避的酸甜苦辣、进退荣辱,以感悟人生的心态,诠释了人生的纷纷扰扰,读后让人思想得到洗礼与升华。
季老以“过来人”的经验娓娓道来,贴近生活,耐人寻味。他的座右铭是:“纵浪大化中,不喜亦无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现实中人到了一定年纪,心态复杂,嗜好回忆过去。比如年轻时,盼望自己早日“老成”起来,而真正到了暮年,却又害怕老;年轻时,认为自己最需要的是金钱,而花甲之后,则认为健康比金钱更重要;年轻时,不珍惜时光,总觉得“来日方长”,而两鬓染霜,才痛惜时日不多;年轻时,有个好胃口,但吃不到好东西,而到了唇齿嚅嚅,什么好吃的东西都有,却没了胃口;年轻时,总盼着养儿防老,一切寄托在下辈身上,后来儿女成家,劳燕分飞,顿感空虚和失落,徒留忧伤和遗憾……如是者或众,当明白事理,人生在世,要学会“看气候”“识时务”,使自己的情绪适应客观环境,顺应事物规律,学会不气馁、不暴躁、不自卑、不退缩、不卖“能”,始终保持宠辱不惊的心态,达到始终如一的境地。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事实上,从坎坎坷坷走过来的人,在追忆消逝了的岁月时,对人生会有着更加深沉的感悟。季老在《谈人生》书中写道:“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不完满才是人生。”人活世间,世事见长,关键是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淡泊名利,不为名利所累,抱着“而今迈步从头越”,一切从零开始,尝试培养新的兴趣。历史上,皇帝不是也有想当老百姓的先例吗?史载秦二世胡亥被囚后曾书简请罪,表示不当皇帝了,提出“愿与妻子为黔首”,就是夫妇当普通的老百姓。皇帝尚能如此,何况凡夫俗子呢!人过了花甲,犹如进入人生中的晚秋,生活脚步慢了,却可以细细品味人生,欣赏旅途中各种风景,从自己向社会提供辛勤劳动的成就感中享受无忧无虑的轻松生活,漫漫于昔日峥嵘的回忆所带来一番别致感觉中,领略别有滋味的风采。
季老从情、理、法的层面解读出人生的秘籍。《谈人生》讲,人要紧的是做到“清心寡欲”,“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本性的人,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就是一个及格的人。”如今社会充满了诱惑,没有钱的追求金钱,有钱的寻求刺激。苛求“无欲”,不太现实,做到“寡欲”就很不错的了。愚领悟,“寡欲”就是要用政策和法律、或者乡规民约规范自己的行为,不要有非份之想,不要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要依靠工薪或力所能及的诚实劳动获取正当的报酬,这是能够做到而又容易做到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一般来说,违法的事大多不会冒险去做,如何讲情讲理,倒是应该注意的。和老同事、老同学、老战友,在家庭成员之间,要多讲情、少讲理,甚至在家庭内部尤其是夫妻之间,只要不涉及原则问题,生活琐事没必要斤斤计较,就只讲情别讲理了,要学会“难得糊涂”,谨记从心所欲要不逾规矩,要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除了降低欲望,还要学会控制脾气。毛主席当年诗赠柳亚子先生:“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说的多恳切啊!奉劝同龄人切莫以“老有理”自居,“成熟”得这也看不惯,那也不如意。要明白社会在变革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是在所难免的。在偌大的一个社会中生活,倘若把某件事、某个人单独来看,或许是庸俗的、自私的,甚至是不齿的,你在这样一种环境中生活,一时产生消极、怨气或痛苦情绪是人生观的外在溢露。“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目光就近看,新时代开启新征程,一幅向上向善、旅居福地绚丽蓝图即将绘就;不妨眼光放远一点看,就会发现长江后浪推前浪,黄河奔流不歇息,整个社会不停地向文明迈进。“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世界本身好像一幅苏利科夫的油画,凑近看到处是杂乱的笔触,肮脏的色彩,满眼灰黑,乱七八糟,只要你退一步看,才领悟出这幅画是多么壮丽、和谐,那些脏得不得了的色彩才发出亮光,似要飞天一样……所以,任何人无法阻拦拖住历史的脚步,但却有意努力驾住历史的车辕,载着自己人生的梦寐,开拓新的天地……
读《季羡林谈人生》这本书,最深刻的感受是,季老先生把人生深刻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入耳润心,使我领悟出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能控制和把握住自己。掩卷浮想联翩,感悟数言,权作自省自励,且与共鸣者同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