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AM与创客教育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材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教学环境与资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而不断深入的语文教学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该充分意识到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以《观沧海》为例,为大家讲解在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教师应如何编写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观沧海》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中的第一首诗歌,选自《乐府诗集》中的《步出厦门行》,是曹操的名篇。这篇诗歌是在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后,归途中登山观海,触景生情所写。通过描写辽阔雄壮的沧海景色,表现诗人开阔、博大的胸襟,抒发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远大抱负。这篇诗歌在第四课中担负着引领学生诵读、感悟诗歌魅力的作用。
学情分析
本诗歌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小学阶段学习过描绘大海的课文,已经建立了对大海的直观印象;学习过古诗词的基本知识,但是对诗歌中语言文字的妙处体会不深、对诗歌的节奏感把握不强,不利于感悟和理解诗歌。此外,七年级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创造能力较小学阶段有了较大的提高,在教学中,教师应适当引导学生通过品析语言文字,抓住诗歌情节发展,体悟诗人心境,从而产生读好诗歌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读、写本课中的生字、新词并知道字义;
(2)能够准确地理解全诗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在读中理解与想象,分析这首诗的意思和写作特点;
(2)分析全诗是如何展开的,归纳描写实景、虚景及体现诗人博大胸怀的诗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想象辽阔雄壮的沧海景色,感悟诗人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远大抱负;
(2)提高语言文字分析能力和想象能力。
重点与难点
重点:
正确朗读、默写诗歌并理解其意思,习得与乐府诗、曹操相关的文学常识,掌握本诗歌所用的写作手法。
难点:
掌握本诗歌所用的写作手法,感悟诗人当时的心境。
教学策略
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制作多媒体资源供学生课前学习,使学生在课前了解诗歌相关背景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在教学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品读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在教学后,提供与诗句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由直观至联想,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整个教学活动过程遵循在教师引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以读促讲,以读促悟,适度拓展文本,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利用多媒体资源解读《观沧海》的背景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观沧海》的创作年代久远、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观沧海》相关的背景知识如创作背景、诗体介绍等制作成微视频和交互式课件,上传至教学通,要求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充分了解相关知识,为准确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奠定基础。
开展丰富多彩的品读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在整体感知环节中主要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教师引导学生自由朗读,通过教学通引用教材功能自主探究学习生字、词的读音;第二阶段教师要求学生集体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节奏,激发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而在精读交流环节中,教师以问题的形式,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最终解决问题,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也使学生养成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习惯,完善自身语文知识体系,提高语文素养。而对于每一个问题,教师会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完善,巩固学生对该问题的理解。
由直观至联想,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打开教学通中的练习题资源,引导学生匹配诗句和图片,并完成有关文学常识题目的练习,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意境。
教学环境与资源
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室上课,老师与学生每人手中一台电脑,运用畅言教学通与教育云空间进行授课。
教学资源:
《观沧海》多媒体交互式课件、《走进观沧海》微课、《"乐府诗"知多少》微课、练习题资源。
教学过程
(1)课程导入:
师:在正式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曲,看看这首歌里都描写了哪些人物。(利用多媒体播放《说唱脸谱》)
生:听音乐。
师:谁能说下这首歌里都描写了哪些人物呢?
生:关公、张飞、曹操等等。
师:歌曲里"白脸的"指的是谁呢?
生:曹操。
师:对,"白脸的"就是曹操。不知道大家对曹操了解多少呢,谁可以分享一下?
生:学生举手回答问题。
师:大家对曹操都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知道他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PPT展示)与此同时,他也是一名诗人。他的诗歌清峻整洁,气魄雄伟,慷慨悲凉,篇中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了东汉末年人民的苦难生活。代表作有诗歌《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
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曹操,学习他的名篇——《观沧海》。(板书:观沧海)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歌曲引出曹操,吸引学生注意力;而通过提问,引出本节课所学课文。
(2)整体感知:
师:现在老师来考考大家:谁能发现这首诗歌与我们以前所学的有什么不一样呢?或者说,它是一首什么体裁的诗歌呢?
生:乐府诗。
设计意图:使学生思考本节诗歌与以往诗歌的不同。
师:很棒,看来大家在课下都已经观看了《"乐府诗"知多少》的微课了,也已经知道有的乐府诗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有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那我们今天所学的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地朗读一下诗歌吧。(板书:观沧海整首诗)
生:点击教学通引用教材功能,可以自己先读,也可以在电子课本中截取部分课本区域,生成带点读的电子卡片到制作工具中,实现即点即读。
师: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朗读呢?
生:同学甲和乙朗读。
师:恩,读的不错。在自己读以及听别人读的过程中,大家觉得哪些字词比较生僻或者容易读错?
生:指出个别生僻词和易错字。
师:看来大家对碣石、澹澹、竦峙这几个字词比较陌生。哪位同学可以准确地读下这几个字词呢?(PPT展示"碣石、澹澹、竦峙"的读音)
生:同学甲读字词。
师:很好。下面我们一起读一遍这首诗吧,注意把每一个字读准。(板书:在黑板上为"碣石、澹澹、竦峙"这几个字词标上读音)
生:一起朗读诗歌。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下面我就要来考考大家了。这些词在本首诗歌中是什么意思呢?(PPT展示"临、碣石、以、澹澹、萧瑟、何、竦峙、星汉、至、洪波、幸、咏志"的词)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扫清文字障碍,将字词读准,知道每一个词语的意思,从而更好地理解诗句。
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回答问题。
师:(总结)同学们说的都对,看来课前的预习工作做的很到位。下面,我们再来巩固下每个词语的意思。(借助PPT回顾每个词语的意思)
生:听讲、记笔记。
师:知道了词的意思,相信大家也能理解诗的含义了。谁能将这首诗翻译成一篇优美的文章呢?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
生:思考。
师:谁来试试呢?
生:学生甲翻译诗歌。
师:说的不错,现在请各位同学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是曹操,随着老师的声音(打开在教学通上已录制好的录音),一起看看曹操看到了什么吧!
生:闭上眼睛,感受诗歌。
设计意图:巩固字词含义,加深学生对本首诗的理解;而闭眼感受,想象画面,有助于培养学生想象力。
(3)精读交流:
师:好了,大家有感情地朗读下诗吧。
生:自由朗读。
师:大家觉得这首诗主要讲什么呢?
生:景物(或者一些具体的景)。
师:对,这是一首描写景色的诗。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课前所看的微课,进行分组讨论,尝试回答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将整首诗划分层次,思考全诗是围绕哪个字来展开的?第二:全诗都描写了哪些景物?其中哪些是实景(真实看到的景),哪些是虚景(想象的景)呢?第三: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些景物呢?借助这些景物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切换PPT,显示出这三个问题。随后走下讲台,听取不同小组的讨论并进行引导。)
生:学生进行自由分组,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
师:同学们,你们讨论的怎么样了,哪几个小组来分享呢?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感悟,合作探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理解文本的内涵,体会所表达的思想。
生:以小组的形式分享讨论结果。
师:(老师根据同学们回答的情况进行引导、总结)同学们说的很好,这首诗前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板书:第一层,总写)"观"字是全诗的诗眼,统领全篇,以下诗句都由"观"字展开,写了作者的登山所见、所听、所想,看到了水、山岛、树木、百草、洪波,听到了秋风,想到了日月之行、星汉灿烂。作者描写了很多景物,其中3-8句描写了"大海"、"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等实景(板书:第二层,实写),9-12句借助奇特的想象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写了"日月"、"星汉"等虚景(板书:第三层,虚写,二层和三层属于分写)。
设计意图:教师总结,梳理学生讨论中忽视的问题。
生:记笔记。
师:作者既写了虚景,又写了实景,想要表达什么呢?请结合课前的预习材料进行思考。
生:思考,回答问题。
师:很好,作者看到山岛耸立,海面上波涛起伏,波浪不停地拍打海岸,而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不由地想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观景象,刻画了大海的壮阔。而当时作者正得胜回师,看到这幅景象,心里难免涌起渴望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哪一句诗能表现作者的抱负?
设计意图:通过景物的描述,使学生结合课前所学知识总结作者的感情,感悟作者当时的心境,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生: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师:作者看到壮阔的大海,从而写下这首诗,大家思考一些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呢?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总结写作特点,利于该知识点的消化吸收。
生:思考,回答。(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师:对,作者看到借用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了大海的壮阔,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情,是大家所说的借景抒情。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还有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没有讲呢?其实啊,这首诗开始是没有题目的,《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而诗的最后两句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板书:在本句诗后面标上附文)
(4)课后小结与作业:
师:大家读了几遍诗歌之后,是不是已经掌握了诗歌的知识呢?下面,来考考大家:请同学们打开《观沧海》测试题,自己在下面练一练吧。
生:打开教学通的测试题,进行测试。
设计意图:通过测试题巩固课堂知识,体悟借景抒情特点,利于之后古诗词的默写。
师:看来同学们对本节课掌握得不错,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微课来总结一下《观沧海》。请同学们打开教学通微课资源。
生:打开教学通微课资源,开始赏析。
师:"白脸的曹操",指的是曹操的狡诈,但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却接触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曹操,读出了他的远大抱负。那么,年老之后的曹操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联系课前所读的《龟虽寿》在课下进行思考,不断地走近曹操。
师:下面,布置两个小作业:1.背诵诗歌并准确默写。2.搜集一首乐府诗,细细地品读,领略其中的美,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和传统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