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修养是永恒的课题,心地修养是人生修养的重要内容。人活一世,成败、荣辱、贵贱、贫富之人,都存在心地的烦恼、忧伤、喜怒等情绪的干扰,远且不说,由于心地不佳,造成人生言行举止的失态,甚至人格的堕落,将是人生精神价值的一大损失,补之难矣!
很多人注重人生修养,修养的方式也很多,而学习和践行《地藏经》不失为心地修养的一条很好渠道。
《地藏经》全称《地藏菩萨本愿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涅磐前到忉利天为母亲摩耶夫人说法——报母恩,所以地藏经为佛门孝经;也是佛陀遗嘱,嘱咐地藏菩萨在自己圆寂至弥勒佛出世年间代理佛职,教化、度脱六道众生的责任。说《地藏经》对心地修养甚关应从经题说起。
菩萨以德立名。本经地藏为菩萨之德,故名地藏菩萨。地即为大地,地球之地,大地以柔为德,万物依之而藏、而纳、而收,可谓包容万象,藏污纳垢于胸而自净其心;遭践遇残于表而甘负其重。万物依之而生、而载,永不懈怠,平心视万物,风雨慈众生。藏,宝藏也,地球中贮藏着无尽的宝藏和资源,与大地的精神无不相配,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地象坤慈而柔顺伸展,母爱之情而能兼容万物。佛门说心包太虚,量周沙尽,这是菩萨的心量,人的心量若能象大地一样,还有什么艰难坎坷不能承受的呢?此谓修容。
次谓修孝。孝者,孝敬也。地藏经通过婆罗门女和光目女累劫以来救度母亲脱离地狱的故事,来讲述地藏菩萨孝敬的故事。告诉人们孝有小孝和大孝,养父母之身,之乐为小孝,养父母之志为大孝,“志”为实现父母的愿望,服务社会,出人头地,即做一个有社会价值之人,“志”者二是父母百年之后,要为父母祭祀,超度亡灵,祈祷求福,为父母来世有个好去处。孝道是佛法的基础,孝亲是做人的基础,度众生就是孝亲的扩大。《华严经》告诉我们“天下男子是我父,天下女子是我母”。这个就是孝亲的扩充,发展。用对待父母的孝敬精神去对待社会成员,如此待人接物,必然迎得社会大众的欢迎,如鱼得水,自然心地宽畅。
再谓修畏。地藏经第三品专门介绍堕无间地狱的业因。第五品专门介绍了各种地狱名号,及受苦之报。地狱的苦处,让人望而生畏。凡事预则立,不立则废,通过学习地藏经,知道宇宙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真相后,知道恶因的恶果,谁又会去冒天下之大不韪,而犯大逆不道呢?畏而生敬,敬而生礼,礼而生谦,谦而生廉,廉生则大事无碍,心地自然舒畅。
四谓修因。因即因果,地藏经第四品例举了22个因果报应情况,可谓让世人知道,因果不虚。知因果则畏因,不知因果则畏果,畏果则果起,已经难以挽回,对自己人生,家庭、事业已经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畏因则防患于未然,知道为与不为的定力,知道做与不做戒条,正所谓是君子谓因常无碍,小人忌果常遭殃。心地的修养从因上修,其防范能力远强于果上修。心有因果则善念多,恶念少,心无因果则善念少恶念多。善念造成正能量增长,直接遏制第八识中恶能量的作怪,人生心安可期。
五谓修谦。地藏菩萨从多生多世的菩提服务中已累积了不可思议的智慧、慈悲、神力、辩才等种种功德,功德和法力都很大,然而他从不自认为有甚么功德、法力。任何对众生的服务或者神通的显示,他都声明完全是仰赖佛陀的教化与慈力加持才得以圆成的。他明白因缘的道理而注重佛陀的恩德,因此全然失去「自居有功」的偏执。在他的谦卑中蕴藏著不为「自我」所覆盖的大智,而流露出远离「我慢」的安详与平易近人。这种功归于主,责归于我的心态,永远感恩的谦卑,能够保持一种不骄不躁,永不自满、谦虚谨慎的风范,人生路上将是鲜花相伴。
六谓修愿。“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地藏菩萨生生世世屡发救渡受苦众生的大愿,本着「後天下之乐而乐」的挚诚,放弃成佛的尊贵,为了救渡苦众而一直自愿担当谦下服侍的菩萨重任。这种行持使了解他的有情都衷心的倍觉亲切,而特别仰慕、爱戴他。在佛教诸大菩萨的事迹中,一提到誓愿的深广,大家都公推以地藏菩萨的生生世世不舍苦众,屡发弘愿,最足充任典范。人生若能象地藏菩萨一样立大志,宏大愿,以服务人民为己任,又怎么能计较自己的得失和上下,而向组织和人民伸手呢。
七谓修冥。地藏菩萨为幽冥王,为了拯救地狱众生,常年幽冥在相当困苦的“地区”,教化众生。这种冥即是踏踏实实,埋头苦干的精神;是吃苦耐劳,永不放弃的精神;做到己尊不处优,与众生打成一片,根据众生的取舍得失选择教化方式。且对娑婆世界众生难调难伏,易降升难的特点,不怨其烦的度脱帮助。人有这种舍己为民谋福利,与民同乐,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则心地如泰山。
感恩地藏菩萨对娑婆世界的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