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鹳雀楼,据沈括《梦溪笔谈》:“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 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其楼在今山西永济西南黄河岸边,因时 有鹳雀栖于其上,故名。在这“留诗者甚多”的人中,只有李益、王之涣和 畅当三人的诗最为有名,而尤以王之涣的诗歌为佳。
前两句气势雄阔。一轮落日在眼前连绵不断的群山间渐渐西沉,黄 河在远处猛然转折,向东朝着大海奔腾而去。此处写白日与黄河的壮阔, 同时也正是写鹳雀楼地势之险峻。十个字气势浑成,如天然铸就的伟词, 朴素而壮丽,自然而贴切。白日、黄河、山、海都是不假修饰的自然界专有 名词,用四个依、尽、入、流的动词将它们贯穿起来,简单而有力,具有强大 的语言张力。
后两句则将理境引入情境之中。前十字言景,已极为壮大,难以再 续,即使勉强再续,那也将成为赘笔。于是作者的诗笔一宕,由写景转入 言理:想要极目看到千里之外更广阔的景色吗?再上一层楼去! 这既是 实写,也是虚写。实写者,登得越高,望得越远,这是生活常识,也是人们 耳熟能详的经验。而虚写者,鹳雀楼已经极为高峻,即使再上一层楼,也 不可能看到千里之远。它既有生活经验的合理性,也有抒情主体的超越 性。其中所传达的不断进取和高瞻远瞩的生活态度,正是这种超越性 所在。
此诗虽然只是写登楼,但字里行间表现出的祖国大好河山之美与积 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却深深地打动了后世的读者,千古传诵不歇。
【全诗】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一作“鹳鹊”。《清一统治》载:“山西蒲州府(今山西省永济县),鹳鹊楼在府城西城上。旧志:旧楼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鹊楼其上,遂名。后为河流冲没,即城角楼为匾以存其迹。另《国秀集》作朱斌诗,题为《登楼》。
【作者】
王之涣(688—742),唐诗人。字季陵,郡望晋阳(今山西太原),五世祖北魏时为绛州刺史,因为绛(今山西新绛)人。以门荫补冀州衡水主簿,受人诬构,拂衣去官,优游南北山水,晚年补莫州文安尉。倜傥有才,其诗名重当时,“传乎乐章,布在人口”,尤以边塞诗知名,今存诗仅6首。
【今译】
灿烂的夕阳
渐渐消隐在层峦叠嶂,
雄伟的黄河
滚滚流向那无尽的海洋。
想要穷尽那更远的地方,
只有努力攀登向更高一层楼迈上。
【赏析】
唐代河中府的一处高阜上,有一座三层的高楼,正望远远的天边耸立着著名的中条山,俯瞰则有波澜壮阔滔滔不尽的黄河水,因为楼高,时有鹳雀来栖,故名鹳雀楼。这里历来是登临胜地。唐人题咏甚多,而这首五绝当推第一。这首诗与王之涣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乃自宋初《文苑英华》始。然据唐人芮挺章《国秀集》,此诗作者当为朱斌。
诗的前半写登览中苍茫壮阔的景象。诗句排空而起。“白日”,写傍山的太阳,圆而益大,明朗璀璨。映衬它的是恢恢天宇,显得气势磅礴。用一个声调永长的“依”字,更状出了太阳靠山缓缓沉下的壮丽情景,这是只有登高远望才可能得到的生动感受。天地悠悠,气象恢廓。读者的胸怀为之大开。踵继而来的壮观是滚滚东流的黄河。黄河,汹涌澎湃,不舍昼夜,黄河流域是培养出伟大中华民族的天然摇篮。黄河形象的内涵是深厚的。鹳雀楼上,事实上看不见大海,诗人却用丰富的联想加长了目力,写出了“入海流”这样声势赫赫的句子。而声调短促的“入”字与舒缓永长的“流”字配合,一仄一平,一张一弛,音情摇曳,成功地表现了黄河一泻千里东到大海的雄伟气势。诗句的韵律与所表现的情感水乳交融,完美地统一着。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短短十字,日、海、山、河,并吞万有,气象开张。写落日,绝无“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感触,试比于“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亦写落日,情调迥异。写河流,与“江河日下”的感喟正相反对,试比“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亦写大川,气象全殊。
论景象的豪迈壮阔,这两句真可以叹为观止了。读到这里,读者心中会激起一种不能自己的豪情。这种不可遏制的感情的抒发是势所必至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水到渠成的诗句,把似乎无以复加的意境又提到了一个高度。这是一种奋发向上、不断追求精神的表现,这是盛唐时代精神的体现。读这首诗,令人为它强烈的感情、磅礴的气势所激动,不仅赞美诗人气吞寰宇的襟抱,同时为祖国山川雄伟壮丽而自豪。使人受到鼓舞,从中汲取到精神力量。
“欲穷千里日,更上一层楼”,还好在它不仅表现出诗人的襟怀抱负,而且是由诗歌形象激发出来的真情实感,与前面两句诗浑融无间,从而洋溢着豪情伟魄。这种豪情伟魄,决不是靠说大话,虚张声势所能造就的。这两句诗常被人简单理解为“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但别忘了这哲理是寓于形象之中,饱含着丰富情感,所以激动人心。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登高远望的情景,抒写了诗人宽广的胸襟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首句是遥望,从太阳挨近山头到完全沉落,诗人只用“依山尽”三个字,便写出了夕阳西下时的真切景象。第二句是俯瞰,与第一句相对应,描写黄河滚滚滔滔,东流入海的壮阔气势。前两句都是实写,以眼前具体景物为描写对象,“白日依山”、“黄河入海”,山色水光尽收眼底,把视野之内的景物写得充满了生气。时近黄昏,太阳落山,并不感到寂寥、冷落。看,黄河浩浩荡荡一泻千里,不管有多么遥远的路程,它都一刻不停地奔向大海,诗人的笔端饱和着积极向上的感情。后两句是虚写,抒发了登楼远眺时的主观感受,并从切身的体验中,揭示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生活哲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千里之外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诗人没有直接去摹写,而是含而不露,启发读者的想象。让人们站到更高的立足点上,放开眼界去领略更加辽阔、更加壮丽的风光,去追求更新更美的境界。
我国的古典诗词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唐代的司空图说:“思与境谐,乃诗家之所尚”(《与王驾评诗书》)。所谓意境,是指作家的主观思想感情与客观事物和谐统一时所呈现出来的一种意味隽永的意象。它包括“思”和“境”、“我”和“物”、“情”和“景”几种因素。一首诗只有思境浑然一体、物我和谐统一、情景高度交融,才能产生艺术魅力。王之涣的这首诗之所以脍炙人口,流传至今,就在于它描绘了祖国山河的壮丽,表现了高瞻远瞩、自强不息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语言朴素平实,但很有表现力。诗人描绘落日、晚山、黄河、大海一系列景物,只用了几个十分精当的形容词和动词,如“白”日、“黄”河,色调对比鲜明;一个“依”字,活画出了山衔落日、欲落未落的景象;一个“流”字,给诗篇平添了海涛河浪的阵阵声响……诗人正是用这些常见的字词和粗犷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尺幅千里的生活画面。
【评】
盛唐诗一如豪放词,以大视野、大角度、大字眼、大画面,构成气势恢宏的大场面。此诗正是这种盛唐之音的代表作之一。诗人以“白日”、“黄河”、“山”、“海”等大意象构成阔大的境界,绝无婉约词的细微刻画,也无中晚唐诗的萧瑟悲哀,恰恰相反,诗人以“欲穷千里目”的高远志向,付诸“更上一层楼”的实际行为,唱出了盛唐的时代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