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一树问我有没读过《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乍看这题目,我感觉充满了孤独。我问:“会不会很伤感呢?”我不想读太伤感的书,让人无故伤悲,一时半会儿走不出来。
“疗伤的好办法就是面对更加(更大的)苦难。”她突然蹦出这段有点莫名的文字,我不知道她是回答我,还是诠释《世界上所有的夜晚》。
接着又说:“还好,不会太悲伤,结局很唯美。” 随即发来网址,让我先收藏,得空看看。
昨天看了两章,今天接着看完。
越往后看越压抑,文字本身很平静,压抑的是我的心。心,开始变得孤独,寂寞,如我初时的感觉。
平和的文字是乎找不到愤怒,找不到悲凉,甚至也没有情感。却在无声的揭露,抨击世间的丑陋。
一个个近似冷血的小人物鱼贯入场,生活的艰辛让他们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喜乐的权力,是乎连哀怒也不能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孩子没有了童真,过早地背负了成人世界的无奈。
快接近尾声,我的心愈加的沉闷,抑郁。文字里找不到渲染,找不到怂恿。却让我悲愤的心情氤氲开来.......
我突然蠕哭以来,发出低泣,哽咽着。我为什么哭泣?为书中所有的人物?
也许只是释放一种情绪吧。
“我叹息了一声,听着云领的脚步声,看着月光裹挟着的这个经历了生活之痛的小小身影,蓦然想起蒋百嫂家那个轰鸣着的冰柜,想起蒋三生,我突然觉得自己所经历的生活变故是那么那么的轻,轻得就像月亮旁丝丝缕缕的浮云。”
我突然理解了那句莫名的文字:“疗伤的好办法就是面对更加苦难。”
书中的我,本来就是去疗伤的,去疗丧夫之痛伤的。
我理解了作者。
这一个个的悲剧源于贫穷,源于愚昧,源于人世间的不公正.......
迟子建在这本书中,全方位展现了世代在白桦林与茫茫雪原间繁衍生息的鄂温克部落中的男男女女,他们的恩怨情仇、生老病死。这些生来漂泊的游牧者在书中挥洒着最接近人类本原的人性,胸中漾动的是火般炽烈的情感。长久游牧生活带来的漂泊无依反而激发了人与人之间更强烈的彼此依赖,他们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坚持信仰,爱憎分明,有着现代人无法理解的价值观,也有着现代人早已迷失的真诚。部落里跳神的萨满、冰天雪地间人与自然的对抗、情与欲的纠结撕扯、生命的世代轮回……使整部作品笼罩在浓厚的魔幻色彩里。通观全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迟子建为书中众多人物“设计”了各种各样的“生”,伴随着的便是结局迥异的“死”。这些不掺杂太多社会因素的生死,固然或曲折或惨烈,伴随生死的某个故事段落或许令人欣喜若狂或扼腕叹息,但这一切放在整本书里,放在“我”九十年的漫长生命记忆中,就仿佛自然界的寒来暑往,显得如此顺理成章,甚至波澜不兴,完全湮没在时光中,镶嵌在迟子建的笔触起落间。
评论家谢冕曾这样评价迟子建的小说:“向后退,退到最底层的人群中去,退向背负悲剧的边缘者;向内转,转向人物最忧伤最脆弱的内心,甚至命运的背后。然后从那儿发出倾诉并控诉,这大概是迟子建近年来写作的一种新的精神高度。”用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上,应是同样合适。也许,唯有真正获得自由的灵魂,才能塑造出同样具有自由的灵魂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