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新衣,贴春联,拿着压岁钱买爆竹。”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年味是让人最眷恋的味道。下面是语文小编收集整理的漂亮的春节手抄报大全,欢迎阅读参考!
漂亮的春节手抄报图片1
漂亮的春节手抄报图片2
漂亮的春节手抄报图片3
漂亮的春节手抄报图片4
漂亮的春节手抄报图片5
漂亮的春节手抄报图片6
漂亮的春节手抄报图片7
漂亮的春节手抄报图片8
关于春节的民间传说:
春节传说很多,尤其是除夕,影响最大的传说无非就是:夕是一个怪兽,因为冬天食物短缺,经常出来骚扰村民掠夺吃食,而且性格残暴,让村民苦不堪言,逼迫村民们在腊月末不得已要躲到深山老林中,躲藏“夕”。后来一个小孩子,自称为“年“,下定决心要为村民除害。他用几样东西把夕吓跑了,红色的纸、通红的烛光和”噼哩啪啦“的鞭炮声。
后来就演变成春节除夕之夜的传统就是:放鞭炮、贴对联、挂红灯笼,屋内要烛火通明。
还有好几种传说就是:或者说“年”是怪兽,是驱逐“年”,或者说“夕”是怪兽,是驱逐“夕”。但是这些估计是以讹传讹,因为北方很多农村把除夕称为“年除夕”,从语义上理解就是“年除掉夕”,从这上面来理解,第一个传说是可靠的。
春节的名称来源和古代时间的演变:
1、春节时间的演变:
春节跟一年当中的立春是联系很大的。在中国历代的历法是不停地演变的,导致春节的时间也是有所演变的:
上古时代:是用得干支纪元法,寅月为正月,立春为岁首。即天干地支法。当然天干地支也同八卦、五行、生肖搭配到一起,以十生肖对应来纪年纪月。所以我们经常在古籍中可以看到,XX(皇帝年号)XX年卯月,或者寅年卯月等等特殊纪年法,十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是: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会形成六十年循环,称六十年为一甲子,所以人到六十岁称为花甲之年。
夏商周时代:夏朝以春季一月为正月,商朝以冬季十二月为正月,周朝以冬季十一月为正月。(阴历)
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以冬季十月为正月。(阴历)
汉朝初期沿用秦历(颛顼历)。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使用了新制订的《太初历》,这个历法吸收了节气作为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将原来以冬季十月一日为岁首恢复为以孟春正月一日为岁首,同时这个也是中国第一部阴阳合历的历法。注:孟代表第一的意思,如孟姜女,是姜氏长女的意思。
后又经历代的完美,形成了夏历,也就是太阳历,夏为阳,冬为阴。最终形成至今农事方面仍旧沿用的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或阴阳合历),1970年比较严谨的区分阴历(实际阴历是原来的老历法,误差更大),把夏历称为农历,这个是比较严谨的说法。因为农历同原来的阴历互相联系但是又严格区分,阴历是又以月亮为参照,阳历(公历)又称太阳历,农历是阴阳合历。所以24节气同农历播种、收割等等农事时间是比较契合的。
辛亥革命后,国家统一改用公历纪年(是阳历中比较准确的历法,四年闰一天,而农历的误差是用”十九年七闰“来解决误差)。当时曾经要废止农历新年,但是这个是中国的文化传统,废止自然会遭到很多人反对。这时为了平衡,也为区别农历和公历两个新年,鉴于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正月初一的前后(会有误差,但是都是隔很多年会产生),因此便把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公历一月一日改称为“元旦”。
2、春节的历代称呼:
因为春节是近代才开始称呼的,所以之前春节的名称有很多。实际上元旦原来是指农历新年,只是辛亥革命后把元旦称为公历新年了。后新中国成立后,没用了民国的称呼。
春节的名称沿革: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 “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 ”、“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还有其它称呼,在古诗称为”岁除“等等,民间一般称”过年“、”除夕“、”年除日“。
春节的习俗:
守岁:这是中国春节的传统习俗之一。中国传统文化是孝居最前面,在除夕之夜是要守岁的,不论男女老少就是要守到第二天大年初一,俗名“熬年”,一方面: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北方的春节更为隆重,讲究也很多,贴对联、供宗谱、放鞭炮、挂红灯笼,过年饺子必吃,而且初一、初二肯定是要吃的,因为正月是传说女娲娘娘造万物时是从正月初一开始的,造万物是这样的:初一为鸡日,初二为犬,初三为猪,初四为羊,初五为牛,初六为马,初七为人,初八为谷。因为这些动物除人其它跟农事关系密切,所以这八天正常都要包饺子吃。
饺子也取吉祥之意,团团圆圆,又因为包得像元宝,形状上也讨吉利,里面包满肉菜,又取财满之吉祥之意。实际北方的正宗饺子是如下图的,另外一张图那实际北方很少用那个形状包的。我母亲和嫂子包地馅就很满,我包饺子就不行,馅不能同她们比,不过也能包出来。而且饺子皮要求薄,而且发得面要软,这样的饺子就好吃。
除了饺子,年夜饭和供祖先的供品也有讲究,供品要有糕点、水果,要有肉,要有鸡,取吉之意,要有鱼,取年年有余之意。年夜饭自然也少为了鸡、鱼这些讨吉利之意的食物。
挂宗谱并摆供品是春节传统之一
南方春节也有自己的传统,大部分是煮汤圆,也是取圆圆满满之意。年夜饭自然也很丰盛,鸡、鱼这类也是要有的,这一点南北方都是一脉相承,毕竟长江流域文明、珠江流域文明实际受北方文化影响很深,毕竟黄河流域的文化是中原文化,而且从西晋末年北方大动乱,导致皇室、大臣、士族、文人、富贵家族、平民大量南迁以躲避五胡的作乱。后北宋末年,又发生大规模南迁,这些迁移过去的大量人自然会影响到当地的传统文化,当地文化也会融合这些人带去的先进文化传统。
关于春节的诗词:
春节之称因为是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所以古代诗词对于春节的称呼是不一样的,没有诗词助兴,是会缺少点什么的,这时古诗词的好处就是:诗词不一定让你获取功利,但是总会让你看到一个风景一个场景或者喜悦,不是说,我X真漂亮,我X真热闹,我今天好好开心啊,你换个诗词这”格局“就升华了,也能称上半个文化人了。比如下面的诗词就是关于描述春节的诗词,让你不词穷啊。
王安石的《元日》(春节之前的称呼之一)中写得传播很久,经常被人引用:“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春节动人景象让王安石给写绝了,而且诗中也是充满希望,充满生机的。
至于孟浩然在《岁除夜会乐城张少府宅》中写得就是描述春节走亲访友的热闹场面了:“畴昔通家好,相知无间然。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 旧曲梅花唱,新正柏酒传。客行随处乐,不见度年年。”也是充满喜庆和亲友相聚的欢乐热闹场面。
孟浩然在《田家元日》中又借春节之日,借写农事抒发自己的美好期盼,不是嘛,谁在春节不期盼自己和家人来年更好呢?,你看人家写的:“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大诗人杜甫则在《杜位宅守岁》中感慨岁月如歌,恰如,唐代刘希夷写得《代悲白头翁》中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杜甫写道 :“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确实是岁月如歌,但我们都老了。五代时期南唐的成彦雄在《元日》中抒发同杜甫一样的感慨我已经老了:“戴星先捧祝尧觞,镜里堪惊两鬓霜。 好是灯前偷失笑,屠苏应不得先尝。”,虽然感慨,但是人家却是充满喜悦充满希望的。
宋代的毛滂《玉楼春·己卯岁元日》也写了友人相聚,把酒言欢的:“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酴酥沉冻酒。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走亲访友自然要喜悦的,要不然多煞风景?
温庭筠是唐代诗人,词人,也深深影响了宋词的风格。人家填了个《元日》的词:“神耀破氛昏,新阳入晏温。绪风调玉吹,端日应铜浑。威凤跄瑶簴,升龙护璧门。雨旸春令煦,裘冕晬容尊。”,不愧是婉约派之风啊,真是小清新。
另一个唐代出名的诗人卢照邻在《元日述怀》中“筮仕无中秩,归耕有外臣。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草色迷三径,风光动四邻。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也是对生活充满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