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原中小学教育资源网!

云南省2017年第二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语文试卷 高考模拟卷 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语文试题下载

试题中心 时间:2019-03-25 我要投稿
【www.datangwenhua.cn - 试题中心】
试题预览

绝密★启用前试卷类型:全国卷

2017年云南省第二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

语文试卷

本试题卷共10页,22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合乎要求的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邸”本指古代朝觐京师的官员在京的住所,早在战国时就出现了,后来作为地方高官驻京的办事机构,专为传递和沟通消息而设。汉代的郡国和唐代的藩镇,都曾在京师设“邸”,重在传达朝政消息,凡皇帝谕旨、臣僚奏议以及有关官员任免调迁等都是邸吏们所需收集抄录的内容。“邸报”最初是由朝廷内部传抄,后遂张贴于宫门,公诸传抄,故又称“宫门抄”。此外还有“辕门抄”,即明清总督或巡抚官署中发抄并分寄所属各府、州、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清廷内阁还在北京的东华门外设有一个叫做抄写房的专门机构,负责朝政新闻的发布。报房每天派人去那里抄取当天发布的新闻,除朝廷政事、谕旨和动态的报道全部照登外,奏折因数量较多而适当选用。

明清很多知识分子都有阅读《邸报》的习惯,顾炎武说他的祖父七十几岁了,还每天牵挂着朝廷的事,不间断地阅读《邸报》,甚至抄录成帙。以文人形象风靡于晚明的袁宏道,辞官归隐后在给友人的信中说:“每日一见《邸报》,必令人愤发裂眦,时世如此,将何底止?……万一世界扰扰,山中人岂得高枕?”这些都显示,知识分子在《邸报》的阅读中,感受到朝廷乃至天下国家的具体存在,这就造成了知识分子对朝廷的认同感和参与感。

在《邸报》的传播下,《邸报》的读者共同立足在务实层面上,共同思考政府的运作--朝廷已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已成为裁断“天下”各种实际事务的权力机构。知识分子透过对这种具体事务的“参观”,进一步理解朝廷与天下的意义。这样,《邸报》就成为了知识分子与朝廷、天下,或者说是个人与社会整体之间的一个中介。明末东林党的成立与发展,就与《邸报》有著密切的关系。《明史顾宪成传》中说,顾宪成在“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而朝廷的官员也和他“遥相应和”。这是因为有《邸报》作为中介,他可以及时获得信息、了解朝政,并和朝廷官员互通声气,乃至于形成一股政治势力。很难想象如果没有《邸报》作为中介,这批立足于江南的知识分子,如何能够持续他们对北京事务的参与,并凝聚成一股跨地域的政治势力。可以说,明代的信息传播已经在相当程度上打破了地域和社会阶层的隔阂。

当《邸报》透过行政系统由权力中心向外扩散,以至于构成传播网络时,它也就成为一个天下人共同观看的“舞台”。在空间上各自分散的读者,透过这个共同媒介的阅读,形成了共同的观看交集。在阅读的过程中,他们可以参与共同的事件,在共同事件的参与中,他们置身在一个共同的“参观”情境中,不只是观看,也可以进一步成为参与者。在这个参观的过程中,他们在理性上逐渐对耳目所不能及的社会情况有所认知,而在感情上也开始对“事不关己”的社会事件发生兴趣,因此逐渐培养出关于社会的想象,在想象中他们的社会意识也相随成长。可以说,社会尤其是跨地域的社会,就是因为有传播媒体在中间发挥了它的价值,不断刺激一般民众对社会的想象,使得这个社会成为一个真实可感的存在。

(摘编自《明清的信息传播与公众社会》作者王鸿泰)

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邸”作为地方高官朝觐京师的住所,在战国时就已出现,汉代以后,朝廷将“邸”设置成传递朝政信息和政治情报的办事机构。

B.“邸报”是一种专门传递朝政文书、皇帝谕旨、臣僚奏议、官员升降调迁等朝政信息的新闻文抄,由各地派驻京城的邸吏负责抄录。

C.清代的“抄写房”代表朝廷对外发布朝政新闻,其发布的内容除朝廷政事、时局动态和谕旨外,还有大量的臣僚奏折。

D.明清时期,《邸报》已经成为许多知识分子了解朝政、关心国事和参与政治的主要媒介,知识分子通过阅读《邸报》,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汉代和唐代,“邸报”的读者主要限于郡国和藩镇的高层官员,而到明清以后,《邸报》的读者范围已经扩大到了一般官员和士人。

B.以《邸报》作为媒介,明清许多知识分子理解了朝廷的权力运作,认识到朝廷在处理社会事务中的意义,从而增强了他们参与政府事务的意愿。

C.明代东林党充分利用《邸报》的信息传播功能和社会影响力,与朝廷官员互通声气,积极参与朝政,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

D.当《邸报》不再受政府权力的控制,发展成一种传播网络的时候,每个置身于该网络的人都有了进一步认识和参与社会政治的机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邸报》类似于今天的报纸,随着明清新闻发布和传播机构的完善,它在构建个人与社会政治关系中的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的彰显。

B.顾炎武的祖父和袁弘道都是《邸报》的忠实读者,他们非常关心朝政和时局的动向,袁弘道更担心世事动乱会让他的隐居生活不得安宁。

C.《邸报》让跨地域社会中的人获得了共同面对社会事件的可能性,从而在理性和情感方面改变了他们对现实社会的认识。

D.在不断阅读《邸报》及参与社会事件的过程中,民众逐步产生了关于社会的想象,并藉此增强了个人的社会意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4分)

王冕画荷

吴敬梓

王冕放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1122@qq.com,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热门文章
数据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