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语文教育创新,关键在于改变旧的脱离学生生活的教学模式,建立与生活教学实践相联系的新型教学模式。文章从初中语文教育课堂教学的一些不当之处出发,阐明了现行语文课堂教学中脱离实际的具体表现,并阐述了如何在新的历史形势下进行教学创新、优化结构、摸清规律、学以致用。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创新 课内教学 模式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由于语文课的特点,对于培养学生创造性和动手能力等方面的独特功能,语文课内教育创新对于完成以上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笔者拟就语文教育课内教育创新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语文教育课堂教学的几点不当之处
我国语文课堂教学受认识性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很深,表现最突出的是注重课堂上师生间的语言交往,轻视艺术和运动语言沟通,阻碍了学生审美、艺术等方面素质的发展。随着学生理性认识水平的提高,学生的语文技巧并没有随之提高,形成了理性认识水平与语文技能技巧的不平衡,学生越来越多感到语文课深奥,难以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因而缺乏学习的动机,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也就成了美好的教育理想。
1、课堂教学内容忽视了与学生生活相联系
目前,从总的方面来看,语文教学的内容是静态的。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呈现,应该以学生的生活为主线,本质是以情感为核心和主线的学生的身心发展过程。学生的情感何处来?它只能产生于活动。如果它不与学生的活动联系,这种情感很难迁移到学生身上;如果离开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内容只能是静态的知识。而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呈现往往照搬课本,没有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生的需要与兴趣。
2、教学形式基本是传授式,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活动
这样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并没有支持学生的创造性反应,没有反映语文的特点。传授型的教学使得学生要跟着教师的步伐走,局限于教师的思维和想法,无法使自身的想法得到验证和认可,缺乏自主性。当学生在实践中出现错误时,或出现抵触情绪、不想学时,老师不应该责怪、批评学生,而应该意识到这是一个教育的楔机,及时地给学生以鼓励和引导,帮助学生完成心中想要表现的作品。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大胆地尝试更新颖、更独特的学习方式,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3、教学方法程式化
教学方法程式化是受专业教育的影响,把语文教育过程中的专业课业内容与特定方式方法固定化,一定的内容只能采用一种方法。实际上教学方法要随着教学内容、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情况而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教学上的需要让现代的绘画要融入多维的思考,也要融入多样化的教学。除了课堂教学外,也要适当地开设野外教学、多媒体教学、参观教学等。如,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各种信息,并有机结合,声形并貌。
二、语文教育课堂教学创新
初中语文教育课堂创新的目的,就是要克服当前课堂教学的弊端,使教学过程真正体现语文课真、善、美、优的特点。
1、发挥“艺术运动语言”交往的功能
认识性学科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主要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语言的交往功能在教学中得到体现,是由认识学科知识的形式决定的。知识性学科通常是用文字来记载的,它的传递当然就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因此,要注重语文审美活动,倡导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学习语文技能。这样就应改变语文教学中教师讲解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采用外部操作参与强化,使学生在活动中接受语文形象和提高语文审美能力。
教师应解放思想,利用不同形式激起学生的审美通感,形成形象直觉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认识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避免用语言沟通来取代必要的通过艺术语言或艺术形象才能实现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只有在这种交往中,学生以情感为核心和主线的身心发展过程才会得以保障。
2、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适应学生的身心活动规律,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结构
学生的身心活动规律要体现在学生的生活中。适应学生的身心活动规律,学生应表现出主动参与活动,否则就会被动参与。是否适应学生身心活动规律要看活动是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此,必须按照艺术教育过程的特点及其规律,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实现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创新。 首先,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与组织要联系学生生活。
学生对自己熟悉或有经验的活动,一般容易在相应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他们自然能够较长时间地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自然能够较长时间地主动将自己沉浸在语文活动的探究之中。因为这样的内容能够使学生产生胜任感,学生熟悉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就有兴趣,就能在活动中产生对成功的追求。如果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包含了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是学生熟悉的,教师教学中又能结合学生的生活,那学生的语文学习就会有较高的学习质量。
其次,课堂教学形式应立足于学生活动,这可以说是教学的基本规律。
从语文教学过程的本质来看,课堂教学的成效取决于学生的活动。从语文教学过程的本质来看,课堂教学的成效又取决于学生能否产生审美情感,而学生的情感只能在自己的活动中才能实现。同时,从学生的学习结果来看,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主要以获得技能为主,离开了技能,学生的审美素质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在语文教室注意环境布置营造气氛,教学中除了应用实物教具和挂图等简单手段,还运用音乐、幻灯、投影仪、电视录像、多媒体等电教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次,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问疑、质疑、探疑和释疑。
要善于创设一个民主融洽的课堂教学环境,鼓励学生精思多问,何况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感叹的惊奇过程。如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教学方法采用以学生质疑、教师点拨为主,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让学生认识此文的深意所在。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便能从中找出疑问点:为什么苏州园林的布局故意避免对称?为什么说“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和阅兵式似的道旁树”是不足取的?整个园林的建筑都是不对称的,为什么设计师们会有如此超凡脱俗的意识?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原本充满了人性美、人情美和语言艺术美的风光蕴籍的华章,如果教学过程中教师能积极地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兴趣,感受到文学作品带给人的崇高的审美趣味和愉悦的审美感受力,必将加速学生精神自由的回归,加快人文价值体系包括理性道德、个人信念、审美趣味的回归,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管理,学生的思想、能力、意志、情感等会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最后,教学方法要联系学生生活,这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策略。
一方面,从现有的教学法理论看,一般都强调教学方法,要联系学生生活,使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植根于生活。教学方法要发挥其有效性,就应该将自己还原于生活,让学生真正在做中学。另一方面,从学生学习语文来看,他们的生活体验或经验是学习的前提。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促进教学的创新,还要抓住一个环节:语文教学艺术。教师自身必须对每一堂课倾注最大的热情,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精心设计每一堂语文课,从课题导入到整堂课的语言组织、问题设计、情景布置、板书设计等等,全力围绕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习惯思维而构建,让学生常常置身于一种跃跃欲试的亢奋之中、一种“我要学”的冲动之中、一种创造的欲望之中。
参考文献
[1]腾守尧边霞李西建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指导(艺术课程)[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9)。
[2]周雪微新世纪、新课标、新理念语文教学的模式变化[J].中国创新教育,2005.04。
[3]郭莲英学生语文创造性学习兴趣的培养[J].当代生态农业,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