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是孩子的一面镜子。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不仅仅是教会孩子走路、说话,更多的是培养孩子的家庭教养和生活方式。
中国0-6岁早期教育专家徐小改认为:教育孩子是人类最重要而又最困难的学问,它比任何工作都难。
无论你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孩子,你都没办法反悔或者“退货”。
随着孩子的长大,很多父母发现他们开始变得内向、自卑起来。
这是困扰许多家长的问题,其实问题的根源不在孩子身上,而在于我们做父母的。
作为父母,这几个不经意的行为可能令你的孩子产生挫败感,让他们变得越来越自卑。
1
对孩子期望值过高
家长的高期望主要体现在,希望孩子考上名牌大学,希望孩子成为一个“全才”,最好琴棋书画样样通。
在这样的目标下,家长往往不顾孩子的兴趣和自身的发展规律,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培训班,逼孩子去接受。
此时,孩子成了学习的工具,生活中除了学习便没有其他乐趣可言。
如果家长不承认孩子的客观差异性和主观有限性,而是一味地苛求孩子,盲目地要求孩子达到自己的目标。
这必会给孩子造成沉重的精神负担,使其丧失学习的乐趣和动力,严重者还会产生各类心理问题,焦虑、强迫、抑郁等。
人生难免有些缺憾,家长常常希望孩子能够具备自己所欠缺的特质,从事自己曾经梦想却未能如愿的事业。
如此一来,孩子的肩上就背负着上一代的梦想,而不是自己想要的。
如果孩子恰好能够如父母所愿,皆大欢喜。
但如果孩子并不想或不能成为父母所希望的那样,孩子会承受很大的心理负担以及内疚感,父母也会有失落感。
所以,作为家长,我们的这一生是我们自己的责任,孩子也有他自己的人生。
总之,父母对孩子的期待,要以孩子自身作为参照,不要以他人或者自己的想法为出发点。
2
拿孩子与他人比较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几乎所有父母的期望,即使嘴上不说,心里互相比较一下确实在所难免。
拿自家的孩子与别人比,这是公认的应该禁止的教育方法。
不过,家长这样做也并非不能理解,毕竟孩子是会成长的,他终归还是得和别人比。
因为当今社会本身就充满了无数的竞争,适当的比较会增强孩子的危机意识,从而使他们更好地融入这个社会。
其实,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天赋,有着各人不同的性格。
如果父母一心只想着攀比,只看到自己孩子的短处,忽视自己孩子的长处,便容易造成孩子性格上的不足。
父母要以身作则,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教会孩子去发现别人的长处,发现自己的短处,再加以学习,以长补短,真诚的去赞赏别人。
孩子通过与别人的比较,他们会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参照系,确定自己的位置。
这种比较也是认识自我的途径,通过了解自己的优势,最后转化成为自己前进的动力。
如果孩子在比较中,经常不满足于自己的位置,但是又暂时不知道怎样超越别人,那么很就容易对那些他们认为“比自己聪明”的小朋友产生嫉妒的心理。
而家长的适当肯定,则是对孩子的最好鼓励。
3
总数落孩子的不是
小时候经常被父母数落或否定的孩子,长大后内心都是自卑的。
尤其是这种数落和否定,将会一直伴随着孩子,很难得以改变。
自尊心会比较脆弱敏感,心里总是自己稍有差池,别人就会看不起自己,没办法理性地去看待问题,对自己说可以。
所以说,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物质上可以是贫穷,但是在精神上一定要富有。
不然给了孩子吃穿,但却让他成为了一个内心自卑不幸福的人,是多么十分可悲的事。
被父母否定之后,孩子总想得到认可。
于是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讨得父母的欢心,获取重视,只能小心翼翼地压抑自己,不敢真实表达自己的意愿。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缺少想法,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在成长的阶段,已经习惯了忽视自己的需求,成年后,也会压抑自己的需求,没有主见。
怕失败,总是小心翼翼的做事,所以不敢努力,怕努力依然失败。
4
破坏性地批评孩子
很多家长习惯了以批评为主的教育方式,他们总认为“不教不成人,棍捧出好人”。
因此常常是批评多于表扬。这实际是消极心态占了上风。
家长总在寻找或注意应该批评的那一面,形成了教育的误区。
破坏性批评本身就是批评者消极心态的表现,是批评者自己各种不如意的消极悄绪在孩子身上的发泄。
家长在对孩子进行破坏性批评时,孩子受到的其实是双重消极影响:
他们一方面直接承受破坏性批评的伤害,另一方面,父母是在做玻坏性批评的示范,使孩子在潜移狱化中学会了这种错误的发泄方式。
让孩子背着受到伤害的“包袱“去奋斗,可想而知孩子面对的难度会有多大!
孩子的心中深深铭刻着这些受到伤害的痛苦记忆,直接导致了他们不敢面对失败、害怕挑战、害怕被拒绝。
性格上变得胆小、懦弱,没有了自信,出现了遇到困难时忧虑,找借口逃避等等消极行为,严重影响了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5
缺乏对孩子的信任
在孩子成年之前,父母是孩子唯一的社会关系。
所以,父母的信任对孩子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可现实生活中,父母对孩子缺乏信心是比较常见的现象。
即使家长声称对孩子有信心,但实际行动中却充分表现出对孩子没有信心。
因此,不能只在嘴上对孩子有信心,而要表现在行动上。
尤其是那些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同学的家长要特别注意这个问题。
因为任何孩子都希望自己是最棒的,有些孩子成绩上不去,屡遭挫折,心里很压抑。
他们多么希望父母说几句鼓励的话,以减轻心里的负担。
如果家长不理解孩子此时的心情,偏要在孩子身边一遍遍唠叨此事,即使家长的用意是好的,但招来的却是孩子对家长的反感。
而且因此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导致孩子自卑、怯懦、缺乏进取的勇气,甚至厌学。
相反,如果父母对孩子有足够的信任,即便孩子遇到了困难,他们也能够充满自信。
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效地进行自我调整,把困难转化为促进自己努力进取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