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自律,不是靠“狠”养成的。
父母的狠心,很容易误入歧途。
到了每个假期的尾巴,一般都是家长最忧虑的时候。
怎么办,我孩子还没写完作业。
看来这几天又要熬夜才能补完作业了。
骂过他多少回,死性不改,从来都不肯主动写作业。
对于大部分家长来说,想让孩子自律起来,真是难过上天。
我就认识这么一个家长,她的女儿是班里的模范生,成绩优秀,经常被表扬,可就有一点不好。
太不自律了。
平时放学回家,总是磨蹭很久才开始写作业。
效率太低,每天写作业到将近十点。
一旦放假就拖作业,堆到最后一天才奋笔疾书。
女儿很乖,她舍不得骂。可不管教吧,不自律始终是个问题。
不都说吗,每个自律的孩子背后,总是站着狠心的父母。
终于有一天,这个妈妈狠下心来批评女儿,从她做事拖拉到不写作业,什么都骂了。
她女儿当时就哭着跑出家门,直接离家出走了!
快到半夜时才被找到,原来女儿一直偷偷藏在邻居家,不许邻居阿姨告诉妈妈。
邻居阿姨是把小姑娘哄睡了,才有空告诉她妈妈的。
听完这个经过,我就对这个家长说,孩子怎么能这么教呢?
“你越是逼她,她越是没办法做到。”
“孩子都是很脆弱的,父母一句话就能击垮他们的自信心。”
想让孩子变得自律,关键还是要用对方法。
-1-
角色代入感
教育不是说教,而是在教导过程中,一点点渗透教育的理念,一点点改变孩子的认知。
可以说,这是一个温柔的过程,而非强制的过程。
很多孩子并不讨厌学习,相反,他们也希望从学习中得到更好的反馈。
问题是,孩子们不知道该怎么做,因为家长每天逼着他们学习,却没有教会他们怎么学习。
想让孩子更容易接受,最好还是在教育过程中,形成仪式感。
我一朋友很喜欢跟她的小孩玩游戏,她从来不会勉强孩子,但孩子总是能接受她的要求。
比如说,学写字,我朋友不会规定孩子一天要认多少字,要写多少张纸,而是请孩子当小老师。
她先教孩子,再反过来让孩子“教”她,在一来一回的过程中,其实孩子已经学到了知识。
千万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是被强迫的,不然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和父母对抗。
-2-
循序渐进
不知家长们是否察觉,孩子对于学习总有一种莫名的畏惧。
害怕学习,是因为害怕从中得到失望的反馈,从而认为自己是愚笨的,不善于学习的。
在长期的心理压力下,孩子产生了逃避情绪,宁愿不学习,也不愿面对成绩差的后果。
而家长们不但没有觉察问题,反而变本加厉地强迫孩子,只会起到反作用。
对于逃避学习的孩子来说,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循序渐进,一点点打破他们心中的屏障,重新定义学习。
就拿学英语来说吧,在我们年轻时,学英语真的很重要,所以几乎每个家长都会让孩子学习。
我记得当时老师说,学英语不能急,一点点积累,最后自然水到渠成。
可一些家长认为老师这话是废话,于是买了好多本新概念、语法书,逼着自家孩子学习。
班里有一个本来成绩还不错的学生,反而越学越差,到后来还表现出明显的厌恶英语的倾向。
他的家长就是上述的一员,准备让儿子出国念书,所以在他幼儿园时已经教他英语。
可很多事情“过犹不及”,特别是学习这事,如果没有合理的计划和章程,孩子很难接受。
-3-
营造独立的环境
每个孩子的心智还未成熟,特别是专注力特别薄弱,极其容易分心。
在本该认真学习的时候,只要身边有什么向东,他们就会分神,不是跑去看电视,就是去找零食。
就好像我婆婆心疼孙子,经常在他做作业的时候给他扇风,不然就是削水果给他吃,总是被打断学习,孩子自然无法培养专注力。
家长要培养孩子的自律,首先,就要给他打造一个独立的环境。
不是任由孩子自己去学习,而是给他开辟一个能保证专注学习的环境,这个环境必须是完整的、独立的,能让孩子一直保持专注的。
在此过程中,父母要和孩子保持距离感,尽量不打断他们的学习,最好制定一些规则一座保证。
一个小时的专注学习,比三个小时断断续续的学习,效果更佳,事半功倍。
-4-
利用“他律”
什么是“他律”呢?
说得简单点,就是有奖有惩,且要落实得公平到位。
孩子学习的动力是不断发展变动的,从附属内驱力,到认知内驱力,再到自我提高内驱力。
小学生阶段一般为附属内驱力,也就是说,他们之所以学习,之所以参加考试,就是为了保持老师和家长的赞许或认可。
在这个阶段的孩子,其实是为了别人而学习的。那么,别人及时的表扬和奖赏,就能变成他们继续努力学习的动力。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老师奖励班里优秀的孩子一朵小红花,虽然没有实际意义,但孩子觉得自己的努力是有回报的,于是会一直表现优秀。
同样,很多学校都会设定奖学金,奖励那些成绩优秀的孩子,效果也是如此。
家长们可以适当利用一些奖惩方式,发展孩子学习的“他律”力。
自律与他律共同发展,对于孩子的成长很有帮助。